导航菜单

欧洲金靴:吴京们的另一面

  接着之前那篇文章【没有吴京的时代,只有时代的吴京】,再聊聊吴京。

  其实如果吴京能继续延续他在往期作品里展现的爱国情怀——爱的是我们的新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那我觉得没毛病。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名普通的中国电影观众,我肯定会继续买票支持。

  但有一点同样要注意,吴京过往太多太多次在电影之外的线下表态,尤其涉及到民族与历史的言论,属实有点雷人,实在是有点过于符合那个圈子的对外形象和族群立场了……

  我上面之所以要强调“爱国”必须爱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非其他的什么模糊化的“中国”概念,正是因为晚近三十年来娱乐圈文艺圈有一个逐步滋生壮大的「反动圈子」。

  新世纪以来,这个圈子通过持续不断的制作拍摄播放一系列令人目不暇接的清朝主题作品、清宫戏、清朝帝王影视剧……而加深对内抱团取暖和对外洗脑扩张,如今早已是尾大不掉了。

  2012年之前的二十年,堪称是中国清宫剧从兴起到鼎盛的关键时期,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歌颂清帝王的所谓“历史正剧”的辉煌期(1990年代中后期) ,以《雍正王朝》(1999年)、《康熙王朝》(2001年)为代表,前者甚至获得更获得朱相的高度评价,被党政机关推荐收看。该阶段作品普遍采用“帝王史诗”叙事,将清朝皇帝塑造为励精图治、忧国忧民的“明君”形象,不仅在表象层面完美契合了毛主席曾重墨批判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模式,其本质更是新权威主义历史观之体现——即通过重塑历史权威来呼应改革开放后对强有力领导核心的社会期待,而大量满族文艺人士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扶摇直上、遁入娱乐圈核心舞台。

  第二阶段:戏说剧的娱乐化转向(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中期) ,以《还珠格格》(1998年)、《铁齿铜牙纪晓岚》(2001年)为代表的戏说剧逐步颠覆了正剧的严肃叙事。《还珠格格》全国平均收视率超过47%,最高突破62.8%,创中国电视剧收视记录。这类作品采用“历史空心化”策略,将历史背景虚化为爱情故事和喜剧冲突的装饰性元素,体现了后现代历史观——消解历史深度,强调即时娱乐和情感消费。值得注意的是,1991年《戏说乾隆》已开启内地戏说清宫剧的先河,但直到90年代末才形成规模化产出。

  第三阶段:宫斗剧的崛起(2000年代末至2012年) 以《甄嬛传》(2011年)、《宫锁心玉》(2011年)为代表的宫斗剧成为新主流。《甄嬛传》在卫视和网络均取得高收视率,网络点播量达24.4亿次,豆瓣评分高达9.2分。这类作品创造了“宫廷丛林法则”叙事模式,将后宫描绘为权力竞技场,体现了新自由主义历史观——将历史简化为个人在竞争性环境中的生存博弈,呼应了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个人奋斗和社会竞争的社会焦虑。

  可以看到,无论哪一时期,无论是为了歌颂还是讽刺,为了借古喻今还是以史为鉴,清朝都成为了抓手,满族上流都成了文艺行业的资源持牛耳者。

  与其同时,首都北京作为清朝历史遗存最丰富的城市,自然成为清宫剧生产的中心。故宫、颐和园等实景场地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拍摄资源,清史研究机构和清史专家学者也高度集中在北京。

  这种地理优势使得北京制作团队在清宫剧创作中具有天然优势,形成了所谓的“京圈满族”的贵族圈层以及清宫剧独有的生产网络。

  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勾连畅通无阻,红利利益均沾。

  典型案例是英若诚(满族)推动中美合拍《末代皇帝》,这也可视为清戏热潮的重要起点。

  漫长的历史演进,二十年之久蜕变,大批“京圈满族贵族”的文艺从业者通过清剧创作,实际上参与了对清朝历史的话语权争夺。

  在主流汉文化视角下,清朝过去常被视为“异族统治”时期,而新世纪以来大量清剧的传播则通过突出清朝辉煌成就和文化融合,重构了满族旗人的历史形象和定位。

  这种重构不是通过直接的历史辩论,而是通过情感化、故事化、文艺化的荧幕叙事实现的。

  再说得深一些,这帮群体当中,其实某些人还真的是很爱国的,多年来既不公知也不反智,他们倒也是真心拥护党的领导——但是,一个根本性的逻辑在于,他们自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是对封建王朝、中华民国的“血脉延续”,不过是历史自然而然的框架嫁接罢了……

  因而,过去是门阀贵族的他们,自认为理应在新中国治下继续坐拥高位、享受人上人的社会地位和资源待遇……

  抱歉,这种逻辑,我个人是绝对不认可的。

  在我看来,新中国建政立国的合法性,非但不是所谓“延续旧王朝”,而恰恰是推翻打烂旧王朝!是取缔抹尽旧社会的一切反动牛鬼蛇神并警惕遏制其卷土重来!

  这才是毛泽东主席领导工农阶级掀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底层逻辑,绝非什么“延续王朝血脉”——拜托,1949年了,大清早亡了,还整什么传国玉玺那一套啊?

  毛主席说得好啊:

  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

  封建制度要不要破坏?不去破坏这些坏东西,你就休想建设。只有把这些东西破坏了,中国才有救,中国才能着手建设,否则不过是讲梦话而已。只有破坏旧的腐朽的东西,才能建设新的健全的东西。

  比如对于吴京下面这段话:

  毛主席在1959年2月早已有过回应:

  无偿占有别人劳动的情况,是我们所不许可的。看看我们的历史吧。我们只是无偿剥夺了日德意帝国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和地主的一部分房屋、粮食等生活资料。

  所有这些都不是侵占别人劳动成果,因为这些被剥夺的人都是不劳而获的。

  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我们没有采取无偿剥夺的办法,而是实行赎买政策。因为他们虽然是剥削者,但是他们曾经是民主革命的同盟者,现在又不反对社会主义改造。

  而在那一年前的1958年9月,毛主席在第十五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这段话恐怕更击人心:

  说阶级不存在了,阶级斗争消灭了,这个观点恐怕是不对的。像吃鸦片烟一样,吃鸦片烟上了瘾,是不容易戒的,资产阶级思想,还有封建主义思想,那么容易戒我就不相信。

  就现实而论,如今娱乐圈那个“圈子”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整饬,反而近年来有“添砖加瓦”迹象,另一个当年的游牧民族似乎也加入进去了……

  你别说,倒也蛮符合清朝时的民族等级图谱。

  所以啊,能不警惕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应当是十四亿人的共同政治信仰,而非其他的任何模糊化、抽象化的「中国」。

  各种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当着他们处在不利情况的时候,为了保护他们现在的生存,以利将来的发展,他们往往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

  他们老是在研究对付我们的策略,“窥测方向”,以求一逞。有时他们会“装死躺下”,等待时机,反攻过去。他们有长期的阶级斗争经验,他们会做各种形式的斗争——合法的斗争和非法的斗争。我们革命党人必须懂得他们这一套,必须研究他们的策略,以便战胜他们。切不可书生气十足,把复杂的阶级斗争看得太简单了。

  ——《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1955年5月。

  这种人不喜欢我们这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他们留恋旧社会。一遇机会,他们就会兴风作浪,恢复旧中国。

  这种人在政治界、工商界、文化教育界、科学技术界、宗教界里都有,这是一些极端反动的人。

  ——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