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有一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理解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忘记了革命的初心,就会走上歧途;二是忘记了历史经验,就会重蹈覆辙;三是忘记了根本,就会走向失败。
我认为,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这三种错误都必须避免。尤其是第三种错误,是最致命性的。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什么是根本?人民的选择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
政治学有一个术语,叫作“政治合法性”,是指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简单而言,就是政府实施统治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视为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当大多数民众认为政府实施统治是正当的,也就是政府具有合法性的时候,民众对政府的统治会自觉加以服从,即使出现抵触,也不会危及根本统治。相反,当大多数民众认为某一政府实施统治是不正当的,比如,认为该政府建立在强盗逻辑和黑帮政治(包括篡权、政变、暗杀、强迫民意、武力修宪、贿选上台、家族操控、暴力执政等)的基础上,该政府就不具有合法性。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在暴力压制下被迫服从,但是,一有机会就会发泄不满,形成大规模的抗议运动;而且,政府的任何一个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政府的垮台和整个政治体系的全面危机。
中国共产党政治的合法性源自于历史,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正是这场革命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中国人民才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然而这些年来,一些势力一直在挑战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其中就包括诋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
例如,方方、莫言等一些文化名人,通过文学作品抹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近日发生的电视剧《生万物》歪曲历史、美化地主阶级的问题,则是最新的一次挑战。
有人认为,地主也有比较开明的,为什么电视剧《生万物》把宁学祥塑造成比较开明的地主就是美化地主阶级呢?
我觉得,这些人之所以会这种有想法,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文艺典型性的道理。所谓文艺典型性,是指作家、艺术家在文艺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是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除具备一般艺术形象的可感性、鲜明性、感染性等一切特征外,还具备更高的概括意义。例如,电视剧《生万物》中的“宁学祥”就不是一个真的人,而是具备高度概括意义的艺术形象。大家都知道,地主阶级的共性是剥削和压迫农民,地主阶级中虽然也有比较开明的,比如当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先生,但开明的地主只占很小一部分,就整个地主阶级来说是反动的腐朽的没落的。因此,“宁学祥”作为电视剧《生万物》中的主角,就自然成为整个地主阶级的代表。如果把“宁学祥”塑造成一个开明地主,实际上就等于美化了整个地主阶级。一些年轻的观众看过这部电视剧后就会产生疑惑:既然地主这样好,为什么还要打倒地主呢。
我想,如果在某个影视文艺作品出现了一个警察,而这个警察却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全国的警察看了这个影视作品后肯定不会高兴。如果某个影视文艺作品中出现了一个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而他却是外国间谍,我想,中央电视台也肯定不会播出这个影视作品。
由此可见,一些人为电视剧《生万物》美化地主阶级辩护,不是不懂文艺作品典型性的道理,就是故意狡辩,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最重要的基石之一,绝不能允许任何人诋毁土地改革。
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却占有可耕土地面积的70%至80%。地租租额占产量的比重普遍在50%以上,有些地方达到70%至0%甚至更高。而占农村人口约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可耕土地面积的20%至30%。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妨碍工业化的实现,是近代中国穷困落后、遭受外来侵略的根源。只有彻底改革土地制度,才能解放生产力,使中国走上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道路。因此,土地制度的改革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提出过“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但在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1928~1949)不仅没有把它付诸实践,而且还反对土地制度的改革。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彻底的土地改革纲领,以此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为之坚决奋斗。
1947年至1949年,首先在解放区组织进行了土地改革,使1.6亿农民分到了土地。为了保卫胜利果实,解放区人民纷纷参军参战支前,保障解放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1950年6月9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结论中,对这场土地改革运动作了充分的肯定:“对于过去这一年(从五四到现在)的土地改革要肯定它。这是一万万六千万人(不包括城市在内)的土改的问题。我们的胜利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靠这一万万六千万人打胜的。这一万万六千万人给了他们什么东西呢?他们为什么能够发动起来呢?为什么能够组织这么大(三百万)的军队呢?就是因为在这一万万六千万人中间进行了土改。”“要肯定这个伟大的胜利,有了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这个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年到1952年,我党又在新解放区组织进行了土地改革。连同在这以前已经完成土地改革的老解放区,全国共有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 7亿亩的土地和大批生产、生活资料,免除了过去为耕种这些土地被迫向地主缴纳的每年达3500万吨粮食的苛重地租。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中国农村的土地占有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占农村人口约90%的贫农、中农(雇农已不复存在)占有全部耕地的90%以上,原来的地主富农只占有全部耕地的8%左右,另有2%的土地为农村其他人所占有(包括部分公用土地)。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土地制度变动,标志着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至此彻底消灭,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它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以及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记载,1950年中国总人口为5.5196亿,其中农业人口(即农民)达4.9027亿,占比88.8%。土地改革使占全国人口80%左右的贫农、中农占有全部耕地的90%以上,从而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得到了全国绝大多数人民的拥护。由此可见,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最重要的基石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否定了土地改革,也就摧毁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最重要的基石之一。
虽然中国的地主阶级被扔进历史的垃圾箱,至今已经70多年过去了,但近年来,国内外仍有一些人采取各种方法诋毁、抹黑土地改革运动,有的人虽然没有直接反对土地改革,但却极力美化地主阶级,这实际上也就否定了土地改革的正当性。
对于那些仇视中国革命的人来说,他们否定土地改革和美化地主阶级并不奇怪,但奇怪的是我们的某些部门,却对否定土地改革和美化地主阶级的文学文艺作品大开绿灯,难道他们为了经济效益,对那些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行为也不管不问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