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假如毛主席的经济建设路线得以延续

  改开后的“既得利益群体”普遍对“毛泽东时代”持否定态度,其中很有一部分人甚至诽谤、咒骂毛主席时代。由于这些人都是有头有脸的“成功人士”,所以很能蛊惑许多人跟着否定、诽谤、咒骂“毛泽东时代”。除了他们之外,现在还有很多只凭感性认识来评价事物的普通人也不那么认同毛主席时代。一提起毛主席时代,尤其在农村,许多人想起的都是个“穷”字。

  诚然,在毛主席时代,吃、穿、住都是不能和现在相比的,那时的物质生活的确很匮乏。但是,毛主席时代农村的物质匮乏是有显而易见、不可避免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的,而并非毛主席时代路线、政策的错误。首先,新中国脱胎于兵荒战乱、民生极其艰难的旧中国。在旧社会的农村,天灾、兵灾、匪灾、人祸是很常见的事情,农村家破人亡的事情也是司空见惯。新中国成立后,虽然迎来了和平生活,但那时的农村却是满目疮痍、百业凋敝。共产党接手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烂摊子,要使它一夜之间变得繁荣和富足是不可能的。路得一步一步走,饭得一口一口吃。其次,毛主席时代的经济建设是“全国一盘棋”。也就是说,那时的发展思路并非为农业而发展农业,为工业而发展工业,而是着眼于整个中国的全局。那时,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就必须重点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因为只有发展了重工业才能对其它部门的工业和农业进行技术改造。发展工业的资金和原料从何而来?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能去殖民和掠夺他国,所以只能依靠本国的农业。要实现工业化,就只能走这条依靠农业获得发展工业的积累资金的道路。这样,农业支援工业,农村哺乳城市就造成了当时农村物质生活的相对匮乏。从全国大局考虑,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按照毛主席的经济发展思路,农村哺乳城市只是权宜之计。等国家财政资金有了一定积累之后,就会在农村就地兴办工业和教育医疗事业。在农业实现机械化之后,势必产生大量“剩余人口”,而这些“剩余人口”则可以被这些农村兴办的集体性质的社队企业、学校、医疗机构就地接纳。如果毛主席的经济建设路线得以延续,国有企业不会被“改制”,农村的社队企业也是集体性质,这样,国家的计划调控将非常有力。所有企业都是为“社会需要”而不是为利润而生产,将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与经济萧条,经济运行将更为良性。农村的农业、工业、教育、医疗将得以建立和发展,城乡差别将缩小和消失。在国内就可以消化工厂企业生产的大部分工业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会过分依赖国外市场,这样它的运行就会稳定、安全得多。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城乡和谐发展的图景啊!

  可惜的是,这些只是对被强行中断的毛主席经济建设路线的预想而已,现在的农村完全是另一幅景象!农民确是住上了楼房,很多人也买了车,城里买了房,可是却背上了沉重的房贷、车贷。教育政策的市场化使得优质教育资源流向城市,农村小学普遍收不到学生,不得不关闭,于是农村孩子还要每天乘坐校车到城镇读书。同样是在市场化的作用下,医疗资源严重向城市倾斜,农村居民就医困难。农民失去了土地,没有了生产资料,微薄的土地补偿根本无法维持生活,大部分人只能向资本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资本是逐利的、没有人情味的,如今的工厂普遍上班时间都是十几个小时,并且基本都有夜班,安全保障也不足,工伤频发,工人还要时时面临失业的威胁。而毛主席时代的工人阶级不仅能够享受八小时工作制,各种奖金、津贴,免费住房,而且生老病死都没有后顾之忧,这些难道不是现今资本压榨下的“牛马”们想都不敢去想的吗?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