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长河冲刷着一切,英雄、功业,连同那些曾经撼天动地的呐喊,似乎都想一并卷走,磨成光滑的卵石,再无棱角。然而,总有些名字,是时光的流水无法磨灭的。总有些身影,如恒星般矗立在民族记忆的夜空,愈是黑暗,愈是璀璨。
毛主席,就是这样一个名字,这样一个身影。
我们这一代人,并未亲历过那个战火纷飞、改天换地的年代。我们是在他所开创的基业上成长起来的,呼吸着他所换来的、不再有硝烟与租界气息的空气。可是,我们却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能感受到他的存在。当光鲜亮丽的“普世价值”被包装得天花乱坠,当资本的逻辑试图定义一切,当历史的虚无主义者们巧舌如簧地解构崇高,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
想起他那带着湖南口音的浓重话语,想起他写下的那些气吞山河的诗句,想起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宣告,也想起他晚年凝视着世界地图的深邃目光。那目光里,有对人民的无限深情,也有对未来的深远忧思。
一、谁是“人”?——从尘埃里站起的民族魂
鲁迅先生曾用他那支锋利如解剖刀的笔,一遍遍地追问:中国人,究竟怎样才能“立人”?
在那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人,不过是数字,是牛马,是任意宰割的羔羊。山河破碎,国权沦丧,几万万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却没有作为“人”的资格。
是改良吗?是实业吗?是“德先生”“赛先生”吗?历史给出了冰冷的答案。在帝国主义的炮舰与官僚资本的算盘面前,一切温良的祈愿,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不砸碎那个旧世界,不把那些压在脊梁上的大山彻底搬走,所谓的“人格”与“尊严”,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
是谁,第一个告诉我们,答案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自己身上?就在那些被视作“愚昧”“麻木”的亿万农民和工人身上?
是毛主席。
他走遍了中国的田埂与矿山,他看到了那些在泥土里挣扎的、最沉默也最磅礴的力量。他用最朴素的语言,唤醒了沉睡的巨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这是一句何其伟大的宣言!它第一次将历史的主体,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真正还给了那些创造财富、却又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他让一个被奴役了千年的阶级,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他点燃的,是星星之火;他唤醒的,是一个民族沉睡百年的魂魄。
于是,我们看到了,秋收的霹雳,井冈的翠竹,延安的宝塔山,西柏坡的灯火。那是一条何其艰辛、何其曲折的道路!他们吃着草根,穿着单衣,用“小米加步枪”,去对抗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支撑他们的,不是金钱,不是许诺,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念——为自己、为子孙后代,打下一个红彤彤的人民江山!
他不是神,他是一位从人民中走出的领袖。他的“兵法”,写在田间地头;他的“哲学”,源于与群众的每一次谈话。他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创造出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
当今天有人轻描淡写地说,那不过是“历史的必然”时,我总想问,这“必然”的代价,由谁来付?这“必然”的道路,由谁来开?如果没有他,将一盘散沙的中国凝聚成钢铁般的洪流,那“必然”的终点,会不会是另一个军阀割据的轮回,或是另一个半殖民地的深渊?
二、民主的拷问——谁的民主?为谁民主?
这便引出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当我们终于能够“站起来”之后,我们要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
西方世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民主”的图景:一张选票,一场演讲,两党轮替,三权分立。他们说,这是人类文明的终极形态。然而,毛主席对此,却始终保持着警惕与追问。
他要问的是,当华尔街的资本可以操纵选举,当军工复合体的利益可以左右国策,当媒体巨头可以定义“真相”,那张看似神圣的选票,究竟有多大的分量?当劳动者依旧在为生计奔波,依旧要看资本家的脸色行事,他们又哪来的时间与精力,去真正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中?这究竟是人民的民主,还是资本的民主?
这便是毛主席的“大民主”思想与西方“民主”的根本区别。他追求的,不是一种程序上的、形式上的民主,而是一种实质上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
他希望人民能够真正地参与到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和文化事业中来。他鼓励“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是希望给普通人一把最直接的武器,去向那些可能滋生出来的官僚主义、特权思想开火。他希望建立一种机制,让人民能够自下而上地监督干部,防止这个红色政权,蜕变为一个新的、脱离群众的“贵族集团”。
这是一个何其宏大而又艰辛的探索!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尝试。在一个几千年都是“官本位”思想的国度里,要让人民真正成为监督者和管理者,其难度可想而知。这场探索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激情,也伴随着巨大的历史曲折。它被一些人误解,也被一些人利用。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探索过程的艰辛与复杂,就去否定这个探索背后那颗滚烫的、一心为民的初心。
他的探索,指向了一个终极问题: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防止“屠龙的勇士,最终变成恶龙”?
这道题,资本主义回答不了,也无意回答。而他,用尽毕生的精力,去尝试解答。他留下的,不仅仅是成功的经验,更有那些艰辛探索中的思考,这同样是我们今天需要深入研究和汲取的宝贵财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毛主席为我们建立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所立下的丰功伟绩,是我们今天一切成就的坚实基础。
没有那个“前三十年”艰苦卓绝的积累,我们又何来“后三十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不能割裂,更不能背叛。
三、精神的丰碑——一个民族的诗与远方
他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一个谁也不敢轻视的国防体系。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
那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乐观主义。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保持着必胜的信念和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那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双手,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那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宏大宇宙观。他的胸中,装着的不仅是中国,更是全世界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他的视野,超越了眼前的利益得失,投向了人类解放的远大前程。
更是那一句“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他亲手写下,也用一生去践行。它成为了这个政党的根本宗旨,熔铸进了人民军队的军魂,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伦理。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索取了多少,而在于贡献了多少。
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没有无病呻吟的风花雪月,只有“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雄浑壮阔;没有孤芳自赏的个人情趣,只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革命豪情。他的诗,是写给山川的,是写给历史的,更是写给人民的。读他的诗,能让我们在今天的安逸生活中,重新找回那份久违的、顶天立地的豪迈。
尾声:他从未远去
岁月流转,他已经离开我们近半个世纪了。天安门城楼上,他的画像依旧凝视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他的人民,用最朴素的方式,纪念着他。他的思想,依旧在指引着我们前行。
当当我们今天能够平视世界,敢于在风云变幻中挺立;当“神舟”逐梦苍穹,“蛟龙”探入深海;当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山河——这一切辉煌的背后,都回荡着他当年开天辟地的回声。没有那样的起点,便不会有今天的高度。
他从未远去。他活在每一寸独立的国土里,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上,活在朗朗上口的《东方红》旋律中,更活在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心里。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纪念他,不仅仅是缅怀一位伟人,更是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重温我们的初心,寻找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
历史的长风,仍在吹拂。而那颗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解放而跳动了一生的心脏,早已化作了漫天星斗,照耀着我们。那光芒,温柔而坚定,穿透历史的迷雾,告诉我们:路,就在脚下;未来,要靠我们自己去奋斗。
他一直都在,就像那轮每日从东方升起的、光芒万丈的太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