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宁愿药架蒙尘,也不愿天下有疾

  最近看新闻,看得我有点想哭。

  哭的,不是因为哪个悲剧的故事,而是因为几张红得发亮的“喜报”。

  兰州兰石医院庆祝“门诊量7577人、手术量426台”,称“再创佳绩”;台州的医院说“急诊人次突破200万”,深圳的医院高呼“手术量破千台”。

  一串串数字,被剪贴成红底黄字的标语,放在网上,像是凯旋的战报。

  但在我看来,那不是“喜报”。

  那是这世道的病历单。

  “宁愿药架蒙尘,不愿天下有疾。”

  这句话,我小时候听过,老医生说的。他穿着旧白褂,袖口发灰,药柜后头一盏昏黄的灯。那时候的医生,盼的是人不生病,药不出柜。药蒙了尘,是好事——那说明老百姓都安稳。

  可如今,药架上怕是蒙不着尘了。药品翻得勤,手术做得多,病人排得满——于是医院发了“喜报”。

  像是生产大队报产量,像是钢厂在报吨数。

  这世界变了。

  人还在生病,可病的已不只是身体,还有良心。

  有人说,“喜报”只是个措辞问题。

  可惜,词是死的,人是活的。你敢写、敢发、敢庆祝,那就不只是“措辞问题”。那是发自心底的认同,是本能的欢喜。

  他们真高兴啊。

  手术量多,就像卖出了多少货。门诊人次高,就像业绩突破指标。

  医生忙得团团转,病人排成长龙。

  而墙上那张红纸,却在告诉他们:

  ——这就是“再创佳绩”。

  可一个社会,若连“病人多”都能庆祝,那还剩下什么可悲的事?

  有位朋友说,这只是宣传上的失误,不该苛责。

  我笑了。

  一个“新员工”写了,“院方”审了,“公关”发了,“领导”看了。没人觉得不妥。

  直到被骂上热搜,才发现“用词不当”。

  你说这是不是“偶然”?

  我看不是。

  那是集体的麻木,是一群人心里那杆秤早就歪了。

  在他们眼里,“病人多”就是“活干得多”,“收入涨”就是“业绩好”。

  他们忘了——

  病人不是顾客,医院不是工厂,救命不是生意。

  我忽然想起以前的赤脚医生。

  他们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给人量体温、讲卫生。那时的人穷,药也少,可他们走到哪儿,哪儿就亮。因为他们是来让人少生病的。

  而现在,医院越修越大,设备越买越新,病却越来越多。

  广告铺天盖地:某某医院年门诊量破百万,某某科室手术突破千台。

  一个个数字跳着脚往上窜,像在开庆功宴。

  但这不是胜利的号角,而是社会健康的警钟。

  ——有多少人倒下,才换来这些漂亮的“业绩”?

  “宁愿药架蒙尘,不愿天下有疾。”

  这话,今日读来,竟有几分讽刺。

  有人觉得它“老套”“过时”,可我倒觉得,那才是人话。

  当年的医生,也许不懂管理、不懂绩效,却懂得良知。

  如今的医疗体系,懂财务、懂宣传、懂考核,可谁还记得“医者仁心”?

  手术台下的患者,不是数字;他们有疼痛、有恐惧、有血、有泪。

  但他们在“喜报”里,只剩下一行统计数字。

  冷冰冰的一串数字,支撑起一面红旗。

  有人拍照留念,有人转发祝贺。

  而屏幕那头,可能正有病人躺在病床上,输着液,看着这条新闻,心里一凉。

  我不是反对医院的发展,也不是否定医生的努力。

  我只是害怕,人心的麻木,往往是从庆祝错误的事情开始的。

  当“病人多”被称为“喜讯”,

  当“急诊繁忙”被当成“成绩”,

  当“手术量破千”被写进荣誉榜,

  那说明一个行业,已经开始把痛苦当作资本,把悲剧当作功绩。

  鲁迅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这话如今格外应景。

  医生忙碌得累,人们拍手称快;病人痛得哭,宣传口却写着“再创辉煌”。

  这不是人类的悲欢不相通,这是“业绩”的逻辑吞噬了人性。

  有人会说,现在时代不同,医院要生存、要考核、要竞争。

  我承认。

  但再忙、再难,也该记得一点:

  医院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人少死一点。

  不是“多看一个病人”,而是“少一个病人需要来看”。

  不是“多做一台手术”,而是“少一个人需要开刀”。

  可惜,这样的逻辑,早被绩效考核、财政指标、管理口号掩埋了。

  于是,一个新员工能自信地写下那几行字,因为他在那套制度里长大——他学到的,是“增长等于成功”。

  有人说,我太敏感。

  我想,是啊,也许我太敏感了。

  可是,如果连这种事都不觉得难过,那我们就真的病了。

  社会的病,不像感冒那样打个喷嚏;它是从良知开始坏死的。

  当医院能为“病人多”而高兴,

  当有人能把“痛苦的总量”当成“荣誉的总量”,

  那我们就该问:

  到底是谁生了病?是患者,还是这个时代?

  有时候,我幻想一个画面。

  医院大门口,挂着一张喜报:

  “本月发热门诊人数减少一半,住院率下降三成,全市居民健康指数提高。”

  那才是真正的“喜报”。

  那时候,医生不用通宵加班,病人不必排长队,药架上落满灰尘。

  那时候的“冷清”,才是社会最热的温度。

  兰石医院的那张“喜报”已经撤下,相关部门也在调查。

  可调查能查出什么?顶多查出是谁写的、谁签的。

  却查不出那颗早已麻木的心。

  我倒希望,这场风波能让更多人记起一点——

  医院不是工厂,病人不是产量,救命不是业绩。

  毛泽东时代的人说“为人民服务”,听起来土,但有信;

  今天的人说“绩效考核”,听起来洋气,却冷。

  我不是医生,也不懂医术。

  但我知道,真正的医生,是在跟死亡赛跑的人,不是和数据竞赛的人。

  “宁愿药架蒙尘,不愿天下有疾”,这话该刻在每一家医院门口。

  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提醒:

  医者之道,不在报表,而在人心。

  有人可能会笑,说我这是“矫情”。

  那也罢。

  若这点矫情,能换回一点羞耻感,也算不枉我写这一篇。

  我只是希望——

  有一天,医生能因为“病人少”而被表扬,

  医院能因为“走廊冷清”而被点赞,

  社会能因为“药架蒙尘”而欢呼。

  那时,才是真正的“喜报”。

  ——愿天下无疾,愿药架蒙尘。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