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郭松民:从《泰坦尼克》谈起

  “政治上先发制人,军事上后发制人。”

  01

  —

  昨天,看了《泰坦尼克》。

  不过,这不是1998年倾倒无数中国观众的好莱坞《泰坦尼克》,而是1943年德国版的《泰坦尼克》。

  这部电影的用意,在于抨击英国。

  按照本片的情节,泰坦尼克沉没的直接原因,是因为轮船公司董事长,为拉升公司股票,力图在航速上创造一个奇迹,强令船长不顾撞上冰山的危险,全速前进所导致的。

  影片还虚构了一位德裔大副彼得森。他冷静、专业、勇敢,是泰坦尼克上最早意识到危险的人。他要求加强搜索,降低航速,但被船长拒绝,海难发生后,又奋不顾身地营救乘客,直到最后一刻。

  这部电影的有些桥段,和好莱坞版比较一下,相当有趣。

  比如船长规定了妇女儿童优先撤离的顺序,但“绅士们”不甘心把生路让给妇女儿童,他们蜂拥而上,用棍棒和椅子袭击船员,争抢救生艇。

  也许,这才更接近泰坦尼克甲板上的真实?

  从艺术的角度看,这是首部直接以“泰坦尼克”命名的电影,并首次将虚构角色与剧情和泰坦尼克沉船的真实事件相结合,这种创作模式后来成为泰坦尼克题材电影的常见套路,好莱坞《泰坦尼克》也沿用了这一套路。

  讽刺的是,这部耗费巨资拍摄的电影杀青后,由于战局逆转,德国自身已然变成了一艘巨大的、极速下沉的泰坦尼克。

  在盟国空军猛烈轰炸下,德国主要城市每时每刻都在呈现出比泰坦尼克沉没时惨烈百倍、千倍的景象。

  戈培尔担心影片中大规模恐慌与死亡的场景,会使德国观众产生联想,甚至质疑“船长”的驾驭能力,于是禁止该片在德国上映,仅在德军占领下的巴黎短暂放映。

  不久,德国战败,影片也就无人问津了。

  02

  —

  这一时期,另一部值得一提的电影,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同名传记片《俾斯麦》(1940)。

  影片以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组阁为开端,串联起他解散议会推进军事改革、发动三场战争,直至1871年促成德意志帝国成立的关键历程。

  客观地说,这部影片对历史核心事件对还原度较高,结尾对在法国凡尔赛宫宣告帝国成立的场景还原,复刻了同期经典画作。

  不过影片对普法战争等关键情节一笔带过,被观众诟病收尾仓促。

  这部电影是受德国政府委托拍摄的,其追求的效果,当然是要拿俾斯麦来烘托希特勒。

  在影片中,当俾斯麦痛骂拿破仑三世的时候,甚至那歇斯底里的语调与激愤的表情,都和“元首”一模一样。

  但导演沃尔夫,甚至戈培尔本人也没有料到,这部电影也对希特勒构成了反讽。

  因为俾斯麦虽号称“铁血”,却极重视外交周旋和政治妥协,军事上相当克制,这与希特勒逐渐把军事上孤注一掷视为唯一战略的疯狂与愚昧,形成鲜明对比。

  普鲁士在萨多瓦战役大胜奥地利后,究竟是要乘胜追击,彻底灭亡奥地利,还是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围绕这个问题,俾斯麦与威廉一世发生激烈争执,影片对此有相当精彩的表现。

  俾斯麦力主接受奥地利的求和。

  他认为,法国本来就警惕普鲁士崛起,若吞并奥地利,会打破欧洲均势,必然引起法国、俄罗斯的联合打压,使普鲁士陷于孤立。

  俾斯麦相信,普鲁士的核心利益,在于把奥地利踢出德意志邦联,让普鲁士成为德意志霸主,而非占领奥地利,继续进攻反而会偏离这一至关重要的目标。

  但是,威廉一世已被普军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他在普军总参谋长毛奇支持下,一心想进军维也纳,灭亡奥地利,趁机完成历代普鲁士国王想都不敢想的伟业。

  由此,俾斯麦与威廉一世发生激烈争吵,俾斯麦表示宁肯辞去首相职务,“以少校身份回到我的团参加战斗”也不能同意,绝望之下,他甚至想要跳楼自杀。

  这种惨烈的结局最后没有出现,完全是一种意外:一向与俾斯麦不睦的王太子(即一战时的德皇威廉二世的父亲腓特烈三世)在这个问题上支持首相,在王太子劝说下,威廉一世勉强妥协,最终同意与奥地利签订宽厚的《布拉格和约》。

  事实证明,俾斯麦远比威廉一世高明。

  和约的签订,使普鲁士避免陷入与奥地利的长期战争,并促使奥地利在不久之后爆发的普法战争中保持中立,使得普鲁士可以心无旁骛地击败拿破仑三世,并在此基础上统一了德国。

  03

  —

  俾斯麦统一德国,至今仍可说是欧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精彩一页。

  从外交、战略角度来看,有这样几条可圈可点:

  ——虽奉行“铁血政策”,但对战争,能够既见其利,亦见其害,避免把对手逼入不得不殊死一搏的绝境(如宽待奥地利),不制造死敌,始终以国家利益为唯一导向,拒绝鸡血、虚荣与情绪化。

  ——通过缔结复杂的条约,让德国始终处于“众友寡敌”的有利位置,确保在每一个阶段只有一个敌人,从不陷入两线作战。

  ——既能用利益交换(如让利意大利)拉拢盟友,也能用“埃姆斯密电”等手段引导舆论、激怒对手,让德国占据道义高地。政治上先发制人,军事上后发制人,最大限度地争取国际同情,降低战争阻力。

  世界历史似乎在重返十九世纪,既然如此,则俾斯麦的经验,或可作为某种借鉴吧?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