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毛主席为什么要批林批孔

(一)

  伟大领袖毛主席晚年一直挂念着他老人家身后中国会走什么道路、中国人民会不会再吃二遍苦的问题。从1973年底开始,毛主席曾发动过一场“批林批孔”运动。然而,对于这场运动,毛主席当时没有发表具体的阐述,以至于今天我们对它的作用和意义不甚明了。

  近段时间,笔者翻看了几十年前“批林批孔”时期报刊上发表的一些“批林批孔”文章,感觉这些文章介绍了很多古代历史人物及其思想、业绩,显得很“专业”( 注:当时的人们都知道把批林与批孔联系在一起,是与林彪把孔子的“克己复礼”视为唯一为大的事情有关。林彪在1969-1970年间多次书写“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的字并作为条幅悬挂于自己的卧室。1973年该条幅被发现后,成为“批林批孔”运动的导火索之一),却不能很好地诠释毛主席发动“批林批孔”的现实意义。笔者在这里不揣冒昧,试着阐述一下对孔孟之道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以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毛主席当年发动“批林批孔”的意义。

(二)

  孔子认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论语·泰伯》)意即在一个良好的社会,一个人如果不努力改变自己的贫困状况,这是一种耻辱。孔子进而还认为:“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 述而》)就是说,如果可求富贵,即使从事卑微的工作,我也愿意为之。儒家认为,在自由竞争的社会中,只要你肯干,不管采取什么手段,你就可以先富起来。这样,儒家就成功地把能否致富的关键,推给了个人;即使不能致富,也不要怪别人、怪社会。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产品支配着生产者,物质财富统治着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财产关系为核心。这样,就产生了阶级,产生了贫富两极分化,产生了阶级斗争。一部分有了“恒产”的“先富者”, 凭着自己占有的生产资料,靠获取他人的剩余劳动而不断致富。“后富”的劳动者却不能拥有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他们“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生存”。(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这就是剥削产生的原因。试问,如果一个国家两极分化严重,这个国家还能算“邦有道”吗?底层群众在私有制经济下、特别是经济危机之下时,处于生活危机、生存危机的状态之下,这是被剥削者的耻辱,还是剥削者的耻辱?

  儒家是极力为统治阶级“喂蚊”的,它当然不赞成奴隶们起来反抗。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奴隶大起义,一个起义领袖叫柳下跖、一个叫庄屩,孔子等儒家大知识分子都把柳下跖称为“盗跖”,认为奴隶起来造反就意味着做强盗。儒家希望受剥削、受压迫的人民大众都能够“克己复礼”,即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虽然儒家也声称“民为贵,社稷次之”、“民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但其目的是希望统治者在维护家天下的前提下,认真研究如何更好、更有效地永生永世统治人民。儒家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统治者可以告诉老百姓怎样做,却不可告诉他们为什么必须这样做,这就是儒家提倡的“驭民之术”(或叫愚民政策)。那么,在既有的剥削制度下,怎样解决贫富分化问题、为统治阶级“喂蚊”呢?孔子曾经说:“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大意就是不怕财富不多,只怕分配不合理;不怕人口稀少,而怕境内不安。“均”,一般人常常解释为平均,说孔子主张平均主义,其实大谬不然。汉代大儒董仲舒解释说:“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圣者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春秋繁露·度制》)大意就是说,富人太富了就骄横,穷人太贫穷了就要忧患,因此统治者的统治之道就是要调节,富人不要让他太富了以至于骄横,贫穷的人也不要让他太穷了以至于忧患,这样求得上下等级制度的平安。

  宋代大儒朱熹则解释说:“谓各得其分”。这些解释,都是要调节各阶层的收入,使贫者富者都能“各得其分”,不至于过富或过贫,以求社会的安定。由此可见,在贫富问题上,儒家主张缓解贫富悬殊,缩小贫富差距,追求“先富带后富”,这是儒家坚定不移的社会理想与伦理目的。儒家认为,贫富悬殊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根本因素是什么?是私有制,这个根本问题是儒家永远都闭口不谈的),是社会乱源之所在。儒家除去主张“调均之”以求“上下相安”(即协调好贫富关系,防止底层群众造反,维持安定)之外,还主张“生财有道”,主张即使致富了,也要“戒奢寡欲,洁身自好”,即使掌握了剥削别人剩余劳动的条件,也要“以财发身,兼济天下”、“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向劳苦大众做一些施舍,更要做到“富而好礼”,即是要求为富者秉持敬畏之心、怀仁义之德、灭贪欲之念,强学达性、积善成德,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儒家认为,如果天下的商人和富人均能“好礼”,则乱源可绝,社会将趋于和谐,天下可平也(这是私有制下永远无法达到的封建梦)。

  儒家的方案,描绘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主观愿望,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最高治国梦想。儒家学说承认阶级差别、提倡阶级调和,号召底层群众“克己复礼”,同时号召“先富者”要“富而好礼,兼济天下”。孔子把这种人生态度概括为“仁”。阶级调和、“先富带后富”,这是儒家“仁政”所追求的目标。

  1939年2月,毛主席在延安就陈伯达《孔子的哲学思想》一书致信张闻天时曾指出,孔子的所谓“仁”“必是仁于统治者一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1964年8月,毛主席在同部分理论工作者谈话时又指出:“孔夫子讲仁者人也、仁者爱人。爱什么人?所有的人?没那回事。”毛主席晚年发动“批林批孔”运动的目的之一,恐怕就是要防止和杜绝走资派上台之后,一边实行剥削制度、推行等级制度,一边又高喊“仁爱”之辞,或者在保持私有制的前提下搞一些改良主义,借此欺骗人民。

(三)

  本来,毛主席批孔,是一以贯之的。有人说,毛主席“早年尊孔、晚年批孔”,这纯属胡说。“打倒孔家店”是五四运动时期提出的口号,那时候,毛主席正是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革命者,他对孔孟之道的看法,肯定与五四时期的其他革命者没有差别。五四时期,一些进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革命家都批孔,何况我们共产党人呢?!

  那么,毛主席晚年为什么又专门发动“批林批孔”运动?是不是要给其身后的中国人民留下什么思想遗产?

  据毛主席身边的人回忆,毛主席晚年曾谈到,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是造反时批孔,建起封建王朝就尊孔。毛主席说:“我们共产党人,是从批孔起家的,但是我们决不能走前面他们的路,批了再尊,等到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再把孔子的思想抬出来,就落入到历史的一种循环,这是不行的。如果共产党也到了自己没法统治或者遇到难处了,也要把孔子请回来,说明你也快完了。”或许,这就是毛主席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

(四)

  纵观孔子学说及整个儒家学说,可以概括地说,儒家承认阶级差别、允许阶级差别,但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儒家估计到社会可能会产生两极分化、发生贪污腐败,但它只允许对社会进行改良,不允许人民起来革命。在今天,有没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有的人一边打着共产党的旗号、一边又把孔子那一套搬回来?我们说,这不是可能,而是现实中已经有之。当今中国知识分子队伍里,就曾出现过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所谓“学者”,他公开叫嚣“尊孔”,他认为孔子才是最讲道德的,他甚至胡说中国近代、现代之所以出现那么多舍己为国的仁人志士和革命英烈,都是因为他们青少年时受了孔孟之道的教育。2014年,这位“学者”鼓吹道:“改良是历史的常态,造反、革命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充分暴露了这位“学者”的思想,跟孔孟之道如出一辙。

  那位“学者”如小小苍蝇,几声抽泣,不值一提。可是,在2011年,在庄严的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门前,突然出现一座孔子雕像。很快,有关部门赶紧打马虎眼,说是临时放在那里的。后来,在各界群众强大舆论的压力下,那座孔子雕像被移走了。2017年,笔者到国家博物馆参观时,发现那座孔子雕像其实还在国家博物馆的院子里。

  这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当时,如果没有众多老革命同志、各地网友以及全体人民群众的舆论压力,会不会有某些党内“健康力量”公然抬出孔子,然后再把孔子的观点塞进社会主义价值观呢?这不是没有可能的。

  把孔子雕像放在天安门广场这个企图没能得逞,毛主席当年发动“批林批孔”、给全国人民打了预防针,恐怕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毛主席当年与他身边的人谈话时还指出:“如果共产党只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特权,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甚至走向人民的对立面,自己不革命了,也不许人民再革命了,那就要把孔夫子再请回来,尊孔、祭孔,这说明你的统治也难以为继了。”

  毛主席一生酷爱读史。一部4千万字的《二十四史》,留下了他200多处、4千字左右的批注,以及在2千多页上留下的画圈、划线等标记。1964年春天,毛主席读《二十四史》之余,心潮起伏、笔走龙蛇,一挥而就作出伟大诗词名篇《贺新郎·读史》。其中有这样的诗句:“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