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董小姐”事件持续发酵,在网络舆论场掀起惊涛骇浪。
特别是涉及到她的论文导师邱贵兴院士,更是引发吃瓜群众极大的兴趣。
从邱贵兴院士的履历来看,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医学专家。
这是邱院士面对凤凰大讲堂的镜头,谈及培训赤脚医生的往事------
邱院士的回忆,引发了笔者重温老电影《春苗》的欲望。
电影《春苗》
老电影《春苗》以前在笔者的童年记忆中,是一部插曲特别好听的电影。至于内容,当时作为小孩子的我是自然看不懂的。整个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电影与五六十年代的电影相比,似乎多了很多说教,演员的台词不像生活中的人在说话,还经常喊口号,给人以一种你死我活的紧迫感,弥漫着一种激烈氛围。别说小孩领悟不了,觉得好多大人当时也是云里雾里。
然而,时光过去了半个世纪。公众号后台,经常有人留言希望播放文革电影,特别是《春苗》《决裂》《第二个春天》等等。随着当今教育、医疗领域暴露的种种乱象日益增多,提起这些电影的人就越来越多。
想起文革前拍摄的《青松岭》(1965年版)、《分水岭》(1964年)等一些电影,已隐隐露出台词朝说教方向发展的端倪,反映阶级斗争的内容越来越多。与七十年代的电影相联系,有着某种内在的发展趋势。仿佛急切地为了说清道理,不但每部电影都要安排一个或多个阶级敌人、走资派领导,还要讲述很多当时人们不太理解的政治术语,譬如“党内走资派”。如果不是电影里反复提及教员指示,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云山雾罩。如:影片中方医生的一段话:“钱济仁与我们作对这我懂,可杜院长为什么?他是个党员、还是个领导啊!”那时,杜文杰院长这样的角色,在现实中其实是不多见的,最多是发生在一些领导身上的现象,不然方医生不会不理解。
杜文杰好歹是院长,怎么电影里群众当他仿佛是阶级敌人?!
钱济仁是剥削阶级后代,大家都知道,为什么不把他给抓起来,反而找他看病?
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说法,王震将军曾说:“毛主席比我们早看50年 !” 恰巧50年过去了,现在好多人如梦初醒,上面的疑问迎刃而解。电影不是说教,而是在敲警钟!
面对这样的桥段,好多人应该笑不起来了。为梁局长们预备的“养身疗法”,电影《决裂》里机械照搬国外教学(崇洋媚外)的“马尾巴的功能”,无不彰显当年电影的前瞻性。
看完这个片段,再回味一下邱院士的回忆,是那么严丝合缝。
董小姐事件后,有人评论说,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反动学术权威,现在明白了。
电影《哪吒2》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的“逆天改命”点燃了无数年轻人去实现个人价值的勇气和信心。董小姐事件后,还有多少人有这个信念呢?这句台词成了笑话。
电影《春苗》摄制组
电影《春苗》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农村缺医少药问题,至今依然存在。现在医疗条件好了,问题反而更加突出。有些医者眼里都是钱,看人吃菜,你口袋里有多少钱就看多少病,甚至想方设法,开大处方大医疗,钻进“钱眼”。
没有出现在电影里的梁局长,与杜文杰、钱济仁把持的卫生局、卫生院,仿佛一个堡垒。没有出现在谷医生举报信里的邱院士,与董小姐、肖飞把持的手术台,仿佛一个利益链条,串起了跨越半个世纪你来我往的斗争。
电影《春苗》摄制组
电影《春苗》的前瞻性,给它的摄制带来了很大的波折。剧本一改再改,内容一再重拍,主创都不能深刻理解,以至于许多年后一些主创的回忆文章,仍然是充满否定和不满。可以说,这样的电影如果说幕后没有主导,是谁也不信的。
由于话题比较敏感,就不写下去了。让我们回忆一下电影的经典台词,作为结尾吧:
经典台词:
“我们赤脚医生,就是要走到群众中去,为他们治病。”
“中草药是我们的国宝,我们不能丢。”
“我相信,真理总是站在人民这一边的。”
“医疗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和幸福,我们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在这场斗争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只有坚持真理,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春苗啊,你这孩子就是心眼好,总是想着别人。”
“春苗,你这样做是对的,我们不能让那些坏人得逞。”
“谁对我们贫下中农负责,我们最清楚!”
“难道有谁天生就会拿针头?……我们这双手能推翻三座大山、能改天换地,也一定能拿好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