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中药注射液之祸,不应由中医背锅

  近日,国家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评价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中药注射剂进行全面清理与再评价,不合格的一律退市。

  此举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令人遗憾的是,许多舆论将中药注射剂频发的不良反应、甚至致死事件,简单归咎于中医不科学、中药有毒等,进而否定整个中医药体系。这种株连式批判,不仅是对医学事实的漠视,更是对中医理论的严重误读。我们必须正声疾呼:中药注射液的问题,是现代制药工业与传统医学错配的产物,其毒副作用不应由中医背锅;从严格意义上讲,中药注射液早已背离中医理论,它不是中医的延续,而是对中医的异化。

  为什么这么说?

  一、中药注射液:诞生于特殊时代的医学怪胎

  中药注射剂并非源于中医经典,也非传统中医药发展的自然结果。它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应急产物。上世纪50至60年代,我国抗生素极度短缺,医疗资源匮乏,在“中西医结合”“土洋结合”的口号下,一些药企和科研机构尝试将中草药提取液制成注射剂,以替代西药抗生素。这本是救急之策,却在后续发展中被无限扩大,演变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然而,中医自古以来的给药方式,以口服、外用为主,讲究君臣佐使、四气五味、归经入络,强调药物在脾胃中的运化过程,通过整体调节达到治疗目的。 而中药注射液绕过消化系统,将未经充分代谢的复杂混合物直接注入肌肉和血液,这在中医理论中毫无依据,甚至可以说是对中医药性理论与治则治法的根本性违背。

  中医讲究用药如用兵,讲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而注射液却是以论病用药、千人一方、剂量固定且大都是不懂中医的西医在使用,这与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精神南辕北辙。

  二、中药精提之后化学成分的失控与中医指导理论的错位

  传统中药的使用,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天然药材进行煎煮、炮制,保留其整体药性。而中药注射液则采用现代化学提取技术,将植物中的某些成分精提浓缩,去除纤维、杂质,甚至人为删减“无效”成分。然而,这种精提过程,恰恰破坏了中药的整体性与协同性。

  中医用药,从来不是单一成分起效,而是复方配伍的整体作用。 如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协同发汗,四物汤中地黄与当归的互补养血。而注射液将复杂复方简化为中药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群,却无法控制其在静脉环境中的化学反应与免疫应答。更严重的是,许多注射液成分复杂,含有蛋白质、鞣质、挥发油等大分子物质,极易引发过敏、热原反应、溶血等严重不良反应。

  当这些提取物进入血液循环,已不再是中药,而是一种化学成分不明、作用机制不清的生物制剂。 它既无中医理论支撑,又无现代药理验证,成了“非中非西、不伦不类”的四不像药物。正如专家所言:“中药注射液本质上是不受规范的野药。”

  三、不良反应频发,是科学监管的缺失,而非中医的失败

  近年来,刺五加、清开灵、痰热清、血必净等中药注射液频发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事件,引发公众恐慌。但问题的根源不在于中药有毒”,而在于:

  1、历史审批宽松:大量中药注射剂在2000年前获批,缺乏充分的临床前研究与上市后监测;

  2、质量控制薄弱:药材来源不一,提取工艺粗糙,批次间差异大,杂质超标;

  3、使用不规范:基层医院滥用、超适应症使用、忽视过敏史;

  4、缺乏循证医学支持:多数品种无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RCT)证明其疗效优于安慰剂或西药。

  这些问题,是现代药品监管体系的失职,是制药企业逐利导向的恶果,是医疗系统对高风险药物管理的疏漏,而非中医理论的缺陷。将这些归咎于中医不科学,无异于因三聚氰胺奶粉而否定整个乳制品行业,因地沟油而否定中国饮食文化,荒谬至极。

  四、中医背锅:一场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误读

  更值得警惕的是,每当中药注射液出事,舆论场便掀起废医验药和中医是伪科学的声浪。这种情绪化批判,往往混淆了两个概念:

  ①中药 ≠ 中医

  ②中药注射液 ≠ 中医药

  中医是一套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包含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治未病等哲学与临床思想。而中药注射液,只是借用中药之名,行肌肉注射和静脉输液之实的现代化工业产品。它从未经过中医理论的验证,也未被传统医家所认可。

  让中医为中药注射液的失败背锅,就如同让爱因斯坦为原子弹爆炸负责,让达尔文为种族主义背书,这是对思想体系的绑架,是对文化传承的暴力解构。

  正如《本草新声》所言:“针管难承千年韵,复方才是本草魂。”中医的精髓,在于整体观、动态平衡与个体化治疗,而非将草药变成针剂,粗暴注入人体。

  五、正本清源:清理注射液,正是为了守护中医的未来

  笔者认为此次国家清理中药注射液,不是打压中医,而是拨乱反正,清除附着在中医药身上的毒瘤。它标志着监管层开始正视历史遗留问题,推动中医药回归科学、安全、规范的发展轨道。

  真正的中医振兴,不在于盲目复制西药剂型,而在于:

  1、回归经典,强化辨证论治的临床能力;

  2、推动中药现代化,但以“安全、有效、可控”为前提,而非“注射化”;

  3、加强中药注射剂的上市后评价,淘汰无效高风险品种,保留确有疗效者;

  4、培养真正懂中医思维的纯中医人才,而非中西医结合下的夹生饭医生。

  六、呼吁:让中医走出“注射液”的阴影

  中药注射液的兴衰,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的误读与滥用。它提醒我们:传承,不是照搬,而是理解;创新,不是模仿,而是升华。

  中医不需要靠打针输液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它的价值,在于千百年来对生命规律的深刻洞察,在于对整体健康的独特维护,在于对慢性病、功能性疾病、亚健康状态的调理优势。

  今天,我们清理中药注射液,不是要否定中医药,而是要还中医以清白,还中药以尊严,还患者以安全。

  当最后一支成分不明的中药注射液退出临床,或许正是中医真正走向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开始。

  请让中医,做回那个望闻问切、辨证施治、调和阴阳的中医。

  请让中药,回归那味煎煮在陶罐中、承载着天地精华与人文智慧的中药。

  它不需要注射,也能治病救人;

  它不需要辩解,自有千年回响。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