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读经典,今天继续分享作家陈桂棣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2008年),历时半年实地走访小岗村,真实纪录了小岗村从1978年到2008年三十年间所经历的《小岗村的故事》。

陈桂棣,1942年出生,安徽蚌埠怀远人。1971年,进入合肥市文工团做编剧。1978年,调入合肥市文联。1990年,任合肥市作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家。

1993年春天,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当上了安徽省人大代表。从一名普通群众,成为了省人大代表,身份实现了跃升。 严宏昌从小就是能人,1978年以前,就出去单干,承包到蚌埠铁路局、凤阳县法院的工程项目,发了家。

当上了人大代表,更是如鱼得水。利用在省城合肥开会的间隙,拜访安徽省各个厅局级领导,请求他们的支持。

而且,不失时机的抓住与安徽省人大主任孟富林见面的机会,赶紧汇报了小岗村的发展思路。孟富林听完之后,很开心,表示要支持小岗村发展。

安徽省人大主任兼省委副书记孟富林,把严宏昌尊为座上宾,又是倒水,又是给严宏昌点烟。孟主任召集安徽省各厅局的领导,开了一个小岗村专题联席会。
严宏昌讲了小岗村的交通、教育、供电、电讯、水利、农业科技、村办企业、农贸市场方面的构想。
在孟主任的要求下,凡是能伸手帮助的省厅局都要出来支持,孟富林粗略的算了一下,支援小岗村的各项资金高达1300多万元人民币。
(当时北京三环里面的房价大约1400元/㎡,100平米的房子10多万出头,1300万人民币可以买100套房子。)

自从小岗村18位村民按了红手印,搞了分田单干,仿佛发现了金山银山。这个金山银山不是小岗村地里的庄稼,而是各级政府用真金白银,无私的支援小岗村。
前文提到1980年,安徽省委书记万里专门视察小岗村(小岗村分田单干的经验推广到了全国)。万里在危急关头,顶住压力,公开支持小岗村。按照作者陈桂棣的描述,小岗村民是冒着杀头的风险搞分田单干。万里的表态,直接拯救了小岗村18条人命。

1984年,传闻万里要二次来小岗村视察。凤阳县委县政府,考虑到小岗村分田单干六七年了,虽然吃饱了饭,但是还住着茅草屋,而且路很差,影响不好。

于是,在县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调拨财政资金,集中为小岗村严立付、严立华、严立坤、严金昌、关友江6家,各翻盖了三间瓦房。因为严学昌家里人口多,特地翻盖了六间瓦房。
县政府打算为严宏昌和严俊昌翻盖房屋,严宏昌心系百姓拒绝了,严俊昌是村干部怕影响不好,高风亮节也拒绝了。
这次盖新房,分田单干18人之中,有6人直接受益。

后来,上海出现了对私营经济的非议,社会正在热议姓资姓社的问题。上海方面特地请严宏昌过去讲话,上海市人大主任葛修璐和上海市经委主任汪其特意接待了严宏昌。

在上海期间,严宏昌还拜访了时任市委副书记的孟建柱同志。很快上海方面决定,无偿送给小岗村100头母猪,15万元人民币,还让上海畜牧局派一名技术员过去指导。(上海无偿援助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却起了内讧。)
等100头猪和15万元人民币到了小岗村。村民之间开始争权夺利,都想分一杯羹,技术员也被冷落。最后,小岗村养殖场没有办起来。听严宏昌的讲述,这次养猪场的计划被他的堂兄严俊昌搞黄了。

接着,严宏昌又结识了滁州市财政局领导,拿到20万元贷款,办了3家工厂。听严宏昌的讲述,3家红火的工厂被他的堂哥小岗村长严俊昌和镇党委书记许正航,强行霸占,不是卖掉,就是搞倒闭。
(90年代安徽小岗村3家工厂倒闭的故事)

80年代,严宏昌想着在村里办一家砖窑厂,于是写了一份预算85万元的工程计划书,找到了县委书记陈庭元。

陈书记看完,当场表示,可以提供80万元的贷款。贷款批下来了,又因为意见不统一,无疾而终。
严宏昌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小岗村财神爷。只要严宏昌想到了小岗村发展的新思路,不论是搞工厂,还是小岗村的民生建设。马上就能得到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支持,不是批几十万的贷款,就是直接动员省厅局无偿支援上千万元。

严宏昌赴上海开会期间,也能得到当地高级干部的接待和支持,搞来15万元捐款和100头猪。

作者陈桂棣写到,1978年大包干了一年,粮食产量大丰收,结束了600年要饭的历史(小岗村分田单干一年,结束了600年的要饭历史!)。
1979年以前的600年是1379年,这是明朝建国的第十二年,也是安徽凤阳本地人朱元璋当皇帝的第十二年。从1379年到1949年,这570年暂且不论明朝政府、清朝政府、民国政府是否对小岗村有政策扶持。
仅仅建国后,小岗村从1956年就开始吃国家救济粮。1966年到1978年,这13年的时间里,有一半时间在吃国家救济粮。小岗村的各类种子也是国家援助,小岗村的十头牛和村民的犁耙铁铲也是国家掏的钱。而且,人民公社时期,小岗村油料统购任务表从来是空白,不用上缴。
80年代开始,小岗村更是走上了快车道,各级财政争相支持。
可以说,建国以来,不论是人民公社,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普天之下,可能没有哪个农村受到过如此之疼爱。

严宏昌作为一名群众,后来成为人大代表,时刻不忘为小岗村谋发展。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干部见了严宏昌,大开绿灯。只要严宏昌开口,几乎全部不打折扣的当场答应,这样的人格魅力,让人非常佩服。
但是,严宏昌却怀疑自己干傻事。严宏昌说,他忙前忙后,让党政官员给小岗村拨来巨款,到最后争取来的资金都不知道用到了哪里?
作为村长的堂哥严俊昌,没有文化,连村委会的二层楼都是严宏昌跑出来的。大海航行靠舵手,从严宏昌的描述可以知道,小岗村呼唤那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来掌舵。

根据安徽作家陈桂棣先生的实地访谈记录,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谋划分田单干,到后来汇集八方之力搞经济建设振兴小岗,每一步都离不开严宏昌的把舵领航。小岗村那一笔又一笔的财政支持,是严宏昌日夜操劳的结果。

严宏昌那敏锐的政治眼光、八面玲珑的社交能力、心系百姓的伟大胸怀、全心全意谋发展的决心、敢为人先的精神、淡泊名利的品质,都值得后人学习。

2021年,全国首个村级乡村振兴基金落户安徽小岗村,第一期就有10亿元人民币(首期10亿!全国首个村级乡村振兴基金落户小岗)。想来,这笔10亿元的乡村振兴基金,一定也有古稀之年的严宏昌所贡献的智慧。

严宏昌出生于1949年,与国同岁。201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授予了严宏昌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严宏昌是中国近40年来农业农村战线的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是一面耀眼的旗帜,在他的率先垂范下,深刻影响了中国农民、中国农村、中国农业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