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初冬,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党委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屋外寒风呼啸,屋内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桌上摊着一份文件——《关于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通知》。公社书记雷保坤环视在场的党员干部,声音沙哑:“上级要求分田到户,咱们周家庄,怎么办?”
会议室陷入死寂。墙上的毛主席像注视着每一个人,仿佛在等待答案。
就在这时,门被推开,老支书王永昌颤巍巍走进来。80岁的老人不顾家人劝阻,执意要来参加会议。 “不能分!”他拍着桌子,“咱们周家庄从合作社到现在,集体家底厚实,机械化程度高,分了就是倒退!”
雷保坤失眠了。深夜,他独自走在周家庄的田间路上。整齐划一的方田、现代化的灌溉系统、刚建好的蔬菜大棚,这些都是几代人集体奋斗的成果。他想起1956年周家庄成为全国第一批高级社的荣光,想起三年困难时期靠着集体力量渡过难关,想起这几年社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
“分了,大型农机具怎么分?社办工厂怎么分?鳏寡孤独谁来管?”这些问题在他脑中盘旋。
第二天,雷保坤召集全体社员大会。站在打谷场上,他坦诚相告:“上级要求分田到户,但咱们周家庄情况特殊。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人群骚动起来。老农赵大爷第一个站出来:“我家劳动力少,要是分了地,遇到天灾人祸怎么办?现在集体有保障,我不同意分!”乡镇企业工人李婶接着说:“我在纺织厂上班,要是地分了,厂子也要分吗?我们工人怎么办?”
也有人犹豫:“全国都分,咱们不分,行吗?”“听说别的地方包产到户后,粮食产量确实提高了。”村民王老四就是犹豫者之一,这个壮劳力盘算着:“我家人手多,要是单干,肯定比在集体里挣得多。”
争论持续了三天。最后,雷保坤做了个大胆决定:“咱们民主决策。同意继续走集体化道路的,按红手印!”
1982年12月5日,周家庄公社大院排起了长队。从80岁老人到刚成年的后生,大部分社员在保留集体经济的决议书上按下红手印。鲜红的手印密密麻麻,像一片燃烧的火焰,温暖了那个寒冷的冬天。
但也有例外。王老四和十几户村民没有按手印。“我们要单干!”王老四信心满满,“咱有手有脚,不怕吃苦,肯定比在集体里强。”
这份带着绝大多数红手印的决议书被送往上级党委。周家庄人写道:“我们理解并拥护改革开放政策,但恳请根据周家庄实际情况,允许我们继续探索集体经济发展道路......”
奇迹发生了。上级经过调研,特批周家庄可以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专业承包。
坚守集体化的周家庄开始了自己的改革。他们实行“三包一奖”生产责任制;大力发展社办企业;成立农工商联合公司;推行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
春去秋来,周家庄的集体经济发展令人瞩目。到90年代中期,公社已拥有机械厂、棉油厂、纺织厂等20多家企业,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社员享受14项福利保障。
而那些选择单干的农户,却逐渐发现了问题。王老四最初两年确实增收了,但随着市场变化,单个农户应对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购买农机具成本高,农产品销售渠道有限,遇到天灾更是束手无策。
最让王老四触动的是1996年那场大水灾。集体经济的农田因为统一规划、排水系统完善,损失较小;而他的承包地几乎绝收。危难时刻,是公社组织抢险队帮他抢收粮食,是集体企业优先收购他的农产品。更让他羡慕的是,集体里的社员灾年收入仍有保障,看病孩子上学都不愁。
“爸,我想去社办工厂上班。”儿子的这句话终于让王老四动摇了。他看到集体企业里的年轻人每月领稳定工资,享受劳保福利,而自己的儿子却要冒着风险外出打工。
2001年春天,王老四和其他十几户单干农户一起来到公社办公室。“雷书记,我们想回集体。”王老四不好意思地说,“单干这些年后,我们还是觉得集体好。”
雷保坤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周家庄的大门一直开着,欢迎回家!”
数字背后是活生生的人。光棍汉陈二狗在社办企业找到工作,娶上了媳妇;赵大娘看病有合作医疗报销,不再担心“病倒一家子”;孩子们从幼儿园到高中免费教育;老年人每月领退休金......如今,王老四们也享受到了这些福利。
更难得的是,周家庄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社员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没有出现两极分化。集体经济的优势在抗风险中凸显: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市场波动,周家庄总能依靠集体力量渡过难关。
新世纪以来,周家庄加快产业升级。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转型,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合作社模式不断创新。2019年,周家庄乡经济总收入超10亿元,人均纯收入达2.8万元,远高于河北省农村平均水平。
如今走进周家庄,仿佛进入现代化小镇。宽阔的柏油路、整齐的住宅楼、学校、医院、养老院一应俱全。老人们坐在公园长椅上聊天,孩子们在免费开放的体育馆打球。看不到撂荒的土地,见不到留守儿童的迷茫,这里依然保持着集体经济的活力。
周家庄的故事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特殊样本。当全国绝大多数农村选择分田到户时,周家庄用红手印选择了另一条路。而那些最初选择单干的村民,最终也自愿回归集体。这才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创举。
那些鲜红的手印,印证的不仅是集体化道路的坚守,更是中国农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周家庄人既没有盲目跟风,也没有固步自封,他们探索出了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按下红手印的人们许多已经离世,但他们的选择依然滋养着这片土地。
今天的周家庄,那些发黄纸页上的红手印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默默诉说着中国农村发展的金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