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博大精深,汉字自带密码,有些事情,往往从一个词语就能看出其变化的实质。
戴季英,1906年2月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转为共产党员,黄麻暴动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第七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31年6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成立,戴季英为省委委员。之后,又出任红二十五军的七十四师政委。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西征。根据地重建红二十五军,戴季英为政委,同时兼任七十四师政治委员、鄂东北游击总司令,成为坚持鄂豫皖根据地斗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31年6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成立,戴季英任省委委员。之后,又出任红25军的74师政委。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西征,根据地重建红25军,戴季英为政委,同时兼任74师政治委员、鄂东北游击总司令,成为坚持鄂豫皖根据地斗争的领导人之一
1933年,以博古等人为首的中央临时政府出现错误判断,认为党内有敌对分子。为了“清除隐患”,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戴季英,被任命为红25军“肃反”工作负责人。
戴季英将根据地的干部自上而下全都拉出来挨个谈话。名为“谈话”,实则是严刑逼供。红25军的干部个个都是为了革命信仰出生入死、甘愿牺牲的热血战士,再怎么拷打,也不可能问出什么来。
见他们怎么都不肯开口,戴季英恼羞成怒,断定他们就是“反革命分子”,并下令将其全部杀害。红25军74师的220团参谋长、政委等49名干部无辜冤死。
由于戴季英的种种错误决定,给党和军队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很多战士心寒不已,军中人心惶惶,士气大跌。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围剿”,红25军由之前的1.3万余人,骤减至7000余人。
1935年9月,戴季英率领的红25军与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27军在陕北根据地会师,三军被一起合并为红15军团,刘志丹为军团长,徐海东为副军团长。
到达陕北后,戴季英并未认识到之前的错误,而是继续开始“肃反”工作。
当时,陕北根据地刚建立不久,省委书记朱理治对开展革命与做政治思想工作并没有多少经验,因此,当戴季英到来后,朱理治便任命他为政治保卫局局长,由他全权负责陕北政务。
在得到上级的认可和授权后,戴季英更加肆无忌惮,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将枪口瞄准了自己的同志,连陕北根据地创始人刘志丹也险些成为其枪下冤魂。
在“肃反”工作进行时,别有用心之人故意诬陷刘志丹是“反革命分子”,指责他勾结国民党。对此,戴季英决定立刻将其逮捕。
为了找出刘志丹“通敌”的证据,戴季英将26军营级以上干部全部抓起来审问。毫无疑问,审问自然没有结果。但戴季英还是下令逮捕刘志丹。
当时,负责传送“逮捕密函"的通讯兵得到的命令是将它送到15军团首长那里,但他并不知道具体是送给哪位首长。那天,刘志丹正在执行公务,在前往瓦窑堡的路上遇到这名通讯兵,于是这封本该送给徐海东的信,阴差阳错地送到了刘志丹手里。
打开密函后,刘志丹又惊又气,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对通讯兵说:“你回去转告军团部,告诉他们我在瓦窑堡。”
于是,刘志丹刚到瓦窑堡,就被戴季英抓捕了。在狱中,面对自己人的严刑逼供,刘志丹宁死不屈。
为了让刘志丹“就范”,戴季英想到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以“投降主义”、“逃跑主义”为由,对刘志丹进行定罪。
戴季英的胡乱指挥和对自己同志的迫害,引起了原红26军、红27军将士的极大不满,他们坚信自己的老首长刘志丹绝不可能做出叛敌的行为,强烈要求戴季英放人。
原本平静祥和的根据地,被戴季英等人搅得混乱不堪。红25军中多位高级干部惨死,不少群众也因此搬离根据地。幸亏同年10月毛主席率领的红军主力到达吴起镇,及时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在对陕北的形势进行了解后,毛主席迅速做出指示:刀下留人,停止整肃。刘志丹这才幸免于难。
为了避免陕北根据地形势恶化,毛主席派刘向三、王首道等人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专案组深入细致调查后,发现刘志丹“通敌”纯属子虚乌有,戴季英为了整肃而整肃,强行给刘志丹扣上"反革命"帽子。
对此,毛主席对戴季英做出严厉批评,并给予其严重警告。但戴季英始终认为自己没有错,还辩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革命。见他“顽固不化”,为了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毛主席当即撤销了他的职务。
1937年7月,日军开始全面侵华,党内急需军事人才。毛主席考虑到戴季英的军事指挥才能,决定给他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派他作为高敬亭的助手,共同组建新四军第四支队。
凭借突出的军事能力,戴季英在与日伪军进行的百余次作战中,屡次给敌人造成重创,为皖东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基于他的出色表现,中央任命他为第四支队副司令员。
1946年7月,中原突围战役打响,戴季英收到中央命令,同王树声部一起守住中原要塞。当时,蒋介石出动30余万兵力,向中原地区集结,企图将我军6万余人一口吞掉。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戴季英英勇顽强、灵活机动作战,成功牵制住了国军32个旅的兵力。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盛赞戴季英干得漂亮。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感念戴季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的贡献,决定对他过去犯下的错误不再追究,并让他担任河南省省委常委,兼任开封市市委书记一职。
建国初,开封市还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原本省委常委兼开封市委书记这样的职务已经是很高了,可戴季英却并不这样认为。
他认为自己战功赫赫,又是最早跟随党进行斗争的人,早在革命初期就是省级领导,而现在很多阅历、经验都不如自己的人,职位却在自己之上。为此,他特地给毛主席写了一封长信。
在信中,戴季英首先将自己说成是劳苦功高的开国功臣,然后指出周围同志们的不足之处,以此形成鲜明对比,最后要求毛主席让自己担任河南省委书记一职。
看完信后,毛主席勃然大怒,拍桌怒斥道:“不可救药,像戴季英这样的人,必须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永不启用!我们共产党不需要这样的干部!”
毛主席深知,为了当官而当官的人,即使当了官,也不会把人民放在心上,而像戴季英这种自私自利,索要官职的行为,更加不能容忍。
1952年2月12日,河南省委作出了开除戴季英党籍、公职的决定,并于22日的《人民日报》上全文刊登了《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员会关于开除戴季英党籍的决定》一文。
就这样,戴季英自己葬送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直到1984年4月被批准平反,恢复党籍和省级干部待遇。
行文至此,我们先来温习一个概念——平反。
所谓"平反",是指对过去的冤假错案以及不准确的认识评价做出正确的修改,以还历史一个真实的面目,还当事人一个公正的评价。
温习完概念,再联系当事人,大家觉得他冤吗?他写信给毛主席要官有假吗?毛主席开除他的党籍和公职有错吗?
由此,你感悟到什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