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摸着苏联过河,苏联亡国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二战结束之后,苏联所在的社会主义阵营空前强大,与美帝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针锋相对。

  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苏联、英国和美国这三国主导建立战后世界秩序,签订了《雅尔塔协定》,联合国随后成立。

  苏联在远东地区获取了极大的利益,同时对东欧地区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苏联从此确立了自己在远东及东欧的绝对影响力,这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阵营空前强大,苏联、中国、波兰、南斯拉夫、民主德国等13个社会主义国家占据了世界格局的半壁江山。

  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集团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

  当时的苏联的军事实力不输于美国,双方在德国的激烈交锋,是两大阵营争夺的焦点,一番唇枪舌剑,封锁与反封锁之后,谁也没能占据上风。

  面对这样一个超级大国,而且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美国人眼见很难在正面交锋中吃到甜头,于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提出了“和平演变”战略。

  与战争这样的暴力方式不同,这是一种非暴力的衍生变化的过程。

  资本主义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来诱导社会主义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着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1953年1月,杜勒斯担任国务卿时正式提出了他的“和平演变”战略:解放可以用战争以外的方法达到。要摧垮社会主义对自由世界的威胁必须是而且可能是和平的方法。那些不相信精神的压力、宣传的压力能产生效果的人,就是太无知了。

  1957年,杜勒斯发表演讲,明确提出了要将“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或第四代的身上。

  对此毛主席有着极为敏感的洞察力,他指出:帝国主义说,对于我们的第一代、第二代贸易希望,第三代、第四代怎么样?有希望。帝国主义的讲话灵不灵?我不希望它灵,但也可能灵。

  毛主席也是第一个对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提出警告并且采取了相应措施来防范的领导人,而苏联,则没有这样的政治家。

  相反的是,在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上台,这是一个摧毁苏联共产主义信仰的苏联领导人。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在会议结束之后,赫鲁晓夫给代表们来了一个“加餐”,发表了有关于斯大林领导时期的秘密报告。

  长达四个小时的秘密报告,彻底摧垮了苏联乃至社会主义阵营的信仰。

  当这份秘密报告被以色列特工获取之后,传到了美国,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拿到这份秘密报告,如获至宝,他表示:这是炸毁共产主义世界的原子弹。

  随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被公开发表,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震撼,更是在社会主义阵营当中引发了严重混乱。

  波兰和匈牙利都爆发了“反斯大林主义”事件,被西方势力怂恿的人民走上街头,公然对抗政府,至此,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严重的裂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遭遇到了重大打击。

  接班赫鲁晓夫的勃列日涅夫成为了苏联的第四任领导人,在他长达十八年的任期内,苏联国力如日中天,甚至还力压美国一头,可是覆灭的种子也在这个时期埋下了。

  勃列日涅夫在任期内虽然把苏联的军事、经济都搞的有声有色,但是资本主义的种子已经在苏联埋下,资产阶级思想已经在苏联的掌权者脑袋里扎根了。

  勃列日涅夫亲自给自己的女婿安排重要职位,此人也成为了大号贪污犯。

  而作为苏联的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访问美国时,与尼克松喝酒喝到断片,断片之后居然跟尼克松把党内斗争的一些内幕给和盘托出,就好像咱们朋友聚会时,喝断片了唠嗑一样。

  有这样的领导人,你说苏联有不垮的道理吗?

  在勃列日涅夫去世之后,经历了四年连换三任领导人的苏联,终于迎来了一位“重要”的人物——戈尔巴乔夫。

  时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幸运地成为了苏共总书记,成为了这个超级大国的掌舵者。

  苏联从此开启了它的亡国之路。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最先进行的是民主化改革,其实他是打着民主化改革的幌子,试图削弱苏共执政党的权威,进而让自己独揽大权,实现独裁统治。

  民主,这个词听上去是不是很熟悉,对了,这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常用来攻击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词。

  可以说戈尔巴乔夫的所谓改革正中了资本主义国家下怀,这真是天赐良机啊。

  正好戈尔巴乔夫要对经济领域进行改革,把弊病重重的经济体系改一改,他大力取消公有制经济主体,加快私有化和市场经济。

  在他的眼里,西方国家大力宣传的“私有化”和“市场经济”是能够让苏联经济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似乎私有化之后,所有的腐败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结果却是事与愿违,私有化不但没有让民众得利,反而让腐败走向了公开化,并且催生了寡头经济,原来相对有限的不公平现象演变成了惊人的贫富差距。

  西方资本趁虚而入,借助买办的力量,大量控制了苏联的重要资源,许多国有资产成为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肥肉。

  更为恐怖的是,戈尔巴乔夫还放弃了对意识形态的管控,抛弃了马列主义,彻底放开舆论限制,任凭媒体批判抨击苏共历史和指导思想。

  这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可谓是天赐良机啊,彻底瓦解苏联的好机会来了。

  各种非官方组织潜入苏联,大肆抹黑诋毁歪曲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一时间民心丧失,苏共彻底失去了人民的拥护,苏联的意识形态彻底崩溃。

  被戈尔巴乔夫折腾了六年多的苏联,再也扛不住了,1991年11月6日苏共解散,12月26日,苏联解体。

  至此,苏共亡党,苏联亡国。

  这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也是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案例。

  苏联解体之后,潜伏在苏联的买办们腾空而起,与资本主义国家一道,直接瓜分了苏联所有的财富。

  接任戈尔巴乔夫的叶利钦,大肆贱卖苏联国家财产,叶利钦时代的七寡头把苏联国家财产瓜分殆尽。

  同时美国依靠蚕食苏联的尸体,度过了九十年代的经济危机。

  苏联解体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那时发了国难财的买办们,都是身价上亿的大富豪,而且无一例外都把财产转移到了国外。

  买办们成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苏联解体后的人民却食不果腹,冰火两重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戈尔巴乔夫在1990年时,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这是为了表彰他对美国“和平演变”战略作出的重大贡献吗?

  苏联解体有许多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是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战略遏制,以及和平演变战略是外因,一直对苏联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

  其次是内因,也是重点。

  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弊端,比如计划经济时代出现的失误,对国家经济发展过分强调重工业发展,忽视或轻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生产等等,这都是需要去总结的地方。

  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于,自从赫鲁晓夫开始,苏联领导人对马列主义信仰的背离,乃至戈尔巴乔夫的背叛,导致苏共失去了人民的拥护,苏共亡党,苏联亡国。

  这是所有因素当中决定性的因素,可以说是决定苏联苏共巨变的主要矛盾,并且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苏共领导人失去了马列主义信仰之后,自然也就失去了人民的拥护,而苏共执政的基础就是人民的拥护,这个根基失去之后,苏共执政的基础也就失去了。

  当然,有了内因在发酵,也有外因在冲击。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加上糖衣炮弹的进攻,苏联领导人很快就抵挡不住了。

  比如戈尔巴乔夫的妻子在美国出版了一本很薄的小书,得到了三百万的稿酬,同时期的市场水平是一万美元左右。

  内外夹击之下,苏共领导人被西方的糖衣炮弹给打倒了。

  对于这一点,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和觉悟。

  一支多效,解决多种皮肤问题,点击查看▲

  1949年,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重点强调了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党的队伍,有预见性地提出了防止“糖衣炮弹”进攻的重大问题,并且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

  毛主席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清晰,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我们回过头去看中国走过的路,再看看苏联走过的路,对毛主席的这番话也许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苏共首先就是在思想上垮掉了,然后被敌人用糖弹一进攻,立马就彻底垮台了,多么危险啊。

  怎么办呢?

  其实办法,毛主席早就给出来了。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无论取得了多么伟大的成绩,都是暂时的,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同志们必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就是方法,这就是同志们要保持的作风,有了这个法宝,坚持艰苦奋斗,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才有可能成功,中国才能避免犯下苏联那样的错误。

  摸着苏联过河,中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重要时期,内忧外患让我们的局势错综复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虎视眈眈,国内的各种利益集团也在不断蚕食发展成果,阶级分化也日益扩大。

  以史为鉴,以苏为鉴,摸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