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释永信出事,验证了一个网络舆论规律

  这两天,网络都在谈论少林寺的释永信,话题热度比一个落马的大老虎官员影响还要大、还要持久。这种现象是非常特殊的,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一、释永信之罪,不仅在刑事,更在于断了中国人的精神后路

  和尚和大学老师一样,在任何社会都代表一种贵族身份。中国也概莫例外。作为贵族并不一定拥有更多的财富,仅仅代表社会地位较高,是一种精神贵族。

图片

  但是作为社会贵族,他们也要承担很多的社会责任,比如严格在社会约定俗成的框架内做事,一旦逾越了这个框架,就打破了社会心理期待,很容易引发社会的质疑,由此不光个体的形象坍塌,而且还容易引发社会信任的风险。精神贵族是个文明契约现象,需要彼此遵守,彼此尊重。

  比如大学老师,需要守住知识分子的人文底线,如刚正不阿、人格独立、传道授业、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乃至“君子固穷”等,一旦冲破这个底线,人们看待知识分子的眼光就变了,如果知识分子当了官或者发了财,人们也就不再把你当做知识分子了,视你为官员或者企业家了,那又适用另外一种标准了。社会大众敬仰精神贵族,但是由此提出的要求,其实是很苛刻的。

  再如和尚,你的责任就是念好经,守戒律,做善事,为世人守护好一个“精神后花园”。

  所谓“后花园”,就是一条精神后路,人们如果在尘世受挫,起码还有个地方可以成为精神庇护所,即便不能剃发出家,身入空门,但是可以常来寺庙走走,感受深山古寺的脱俗气息,或者可以居家“调素琴,阅金经”,从而获得一时的栖息之所。

  中国人自古以来崇尚“儒释道”三教合一,这构成了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独特的精神世界。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受到挫折时候能够出世以逃避现实,独自疗伤,精神恢复之后又能积极入世以经世致用。这种进出自如、自我调节的精神机制,苏轼是个典范,他命运多舛而一生豁达,所依赖的,不过就是儒释道,这使他成为儒林领袖,成就了他的生前身后名。中国人历来相信,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但是凭借“儒释道”构筑的“狡兔三窟”的进出机制,人们可以自如地应对各种磨难。

  但是释永信之罪,在于破坏了这种精神通道和人生自我救赎机制,让人们在市场经济大潮席卷的时代,突然发现被切断了精神后路。如果说,城市化对于乡村的摧毁,在于让人们失去了故乡,那么释永信对于佛门的商业化,则让人们在内卷的时代,精神无处可逃,沦为焦虑的精神囚徒。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万物皆可商业化,被兑换为货币,人们对此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但是人们认为佛门是一方净土,是尘世的精神寄托。当释永信对于佛门下手的时候,人们就突然感觉有些过分了。可以说,正是释永信触及了这个商业禁地,触动了很多中国人的文化禁忌,由此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敏感人物。有些人夸奖释永信的商业才能,但是显然用错了地方。在这个禁忌之地,才能越大,带来的伤害也越大,正如弓箭如果瞄准了错误的方向,力气越大,偏离越远。

  但是人们又难以确认,释永信的商业化是否真的不对?

  其实,宗教和商业的关系,早就有了答案。马克斯·韦伯在其名著《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论证了新教伦理如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现实社会中,西方社会的宗教也激励人们以勤奋工作、赚取金钱来回报上帝。中国的“儒释道”并不排斥商业,寺庙的香火,是一种经济心理交换的生生不息。

  但是释永信不同之处在于,他将佛门的角角落落、一香一册都进行了明码标价,并没有促进人们对于佛法的信仰,反倒让人们由此失去了敬仰之心。从此之后,社会再无精神后花园,都沦为世俗之地。

  二、释永信出事,验证了一条网络舆论规律

  释永信今天出事,之所以引发人们的普遍关注,在于网民在心理上一直在期待这一天,如同在期待第二只靴子的落下,而这一天等得太久。所以当它终于落下的时候,网络争相传播,本质上是奔走相告。

  为什么说是第二只靴子?第一只靴子什么时候落下的?是在他大规模启动了商业化、切断了中国人的精神后花园之后,就已经严重地冒犯了社会大众,成为大众公敌,再加上网络上的各种情妇、私生子的传闻,以及豪车出入的场景,完全颠覆了人们心目中的少林寺方丈的固有想象,这种信息和图文视频,使得人们将其和世俗腐败直接联系了起来。那个时候,第一只靴子在人们心理上已经落下了。第二只靴子,不过是人们希望看到实锤,或者看到相关部门出手的那一天。

  他的经历,验证了一种普遍的、但是人们又习焉不察的网络舆论规律,那就是当一个人被网民普遍质疑,而且这种质疑从未消散的时候,那么网民的质疑大概率是对的。

  正如人们一直质疑释永信是有问题的,但是一直没有确切证据,即便多年前相关部门为他正名过、证明情妇和私生子都是“假新闻”,但是这种网络质疑从未消失过,他的形象一直是灰色的,直到今天,随着相关通报的出现,才最终证实,网络此前所有的质疑都是对的。

  所谓网络舆论,可以认为是相当数量的网民对于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持有的共同观点或者类似看法。网络舆论没有对错之分,但是当相当数量的网民持有差不多看法的时候,他们人多势众,无论是喧嚣还是沉默,其带来的后果都是惊人的,或者总会带来后果的。这有点类似古人所说的,“前夫所指,无疾而终”。

  为什么这个网络舆论现象基本是对的?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论证。

  论证一:如果一个人的言行遭到网民普遍的质疑,那么他大概率冒犯了普遍的道德伦理,违背了生活常识。道德是群体的约束力,冒犯道德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生活常识具有真理的力量,因为它是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人生经验,在代代相传中如同基因一样坚如磐石,当下的观点和做法如果违背它,无异于以卵击石;

  论证二:如果质疑一直存在,那么表明支持他的正面信息太少或者没有,表明他获得的社会肯定也非常少,或者正面的信息不足以覆盖和压倒质疑的信息,这意味着他的社会正面价值的比例是小的,而负面比例更大;

  论证三:如果质疑一直没有消失,那或许意味着他的行为一直都在增加人们的质疑,一直是作为网民群体的对立面,加剧了这种冲突;

  论证四:这种群体的质疑是一种群体的诅咒,网民在群体心理上希望看到他出事,并推动这种期待自我实现;

  论证五:质疑信息,意味着他并未获得相关部门或者有力部门的高度信任,甚至可能也在抱以观望,否则出于声誉形象的保护之需,可能会为他改善网络不利信息;

  论证六:一直以来普遍的网络负面信息,会令他认识并接受了自己在网民心目中的这种网络形象,并在社会压力下和潜移默化中,将此形象确认为自身气质,无形中影响了自己的工作生活,由此又恶化了他的网络形象,类似于“破罐子破摔”,这又增加了质疑性信息。

  通过这些简单的论证,我们可以认为,这种网络舆论实际会推动自我实现的,从而成为一种规律。这种舆论现象的本质,是网民群体的情绪和心理是一种力量,形成了一种看不见的合力。

  就以释永信来说,多年来网络质疑从未消失,而且他动辄出入豪车的视频图文,更加增加了这种负面的不利信息,他也接受了这种质疑性围观,并习以为常,逐渐将之合理化、正常化,甚至认为是一种“名人效应”,他越发地按照这种性格逻辑行事,最终其自我认知和网民的道德要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落差。在他将一切都合理化的时候,网民却在等第二只靴子落地。他的最后出事,不过是验证了这个网络舆论,真实而有力。

  三、释永信带来的风险,以及给我们的警示

  释永信在网民质疑性的围观中,历经多年不倒,时间长度跨越十年,网络质疑从未消失,他生活于网民的复杂目光中,不一定惴惴不安,也可能心安理得,但是群体围观构成了一种环境,环境终究会改变人。如今他终于倒下,网络舆论表现为民心大快。他由此带来的风险也是很大的。

  首先,释永信和宗庆后的先后“倒下”,客观上冲击了人们心底的道德秩序。

  此前,宗庆后在生前主动和被动塑造的“布衣首富”的形象,轰然倒塌。他的主动言行,证明他看到了道德的力量,他的被动,证明公关部门塑造的公众形象,是可以架空他的。虽然人们在心底接受宗庆后作为富豪和企业家,其私生活未必像普通人那么传统,但是他的日常言行和宣传人设,和身后的真相,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此跌下神坛,对于社会大众的心理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时隔不久,同样作为社会知名人物的释永信也出现形象坍塌事件,即便人们对此猜疑已久,并且乐见实锤落下,但是真到了这一天,人们依然感到了巨大的震撼。

  两件事情一前一后,分别冲击了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伤害了人们关于道德的信仰,对于形象宣传和道德说教,或许会出现严重的抵触心理。再加上他们都有官方的荣誉和身份,无疑对于公信力也有冲击。

  稳定的道德观念,本身是一个社会最底层的秩序。但是近期两个社会名人在此领域先后出现问题,无疑会威胁这种社会秩序。网络的猜疑论、“阴谋论”会因此形成更肥沃的土壤,社会的诚信体系、营商环境、舆论宣传,会成为牺牲品。

  其次,人才人事考察,网络的负面信息具有参考的价值。

  今天的大数据时代,一个社会名人在网络上常常有较多的相关信息,梳理一下全部信息,从中找到正负面信息的比例,再对照一下现实中的评价体系,可能是具有价值的。

  这种负面的信息,其实就是网络舆情,他在线下社会的所作所为,都会引发关注,从而成为网络上的正负面信息。中性的、负面的信息更容易引发围观。他们在现实社会中容易以宣传、包装为自己拓展影响力,但是它初衷是自私的,那就很难直面道德的直视。人们的道德直觉是敏感的,也具有洞察力,当他说的和做的不一样的时候,这种反差之间,会暴露出人性的很多真相。围观者的猜疑,本身是一种社会监督,表现在网络上,就是网络舆情。

  当然,有的舆情是同一批人反复制造的结果,但是基本是可以进行信息的清洗和甄别。

  其三,要敬畏网络舆论和群体的道德直觉。

  一般而言,网络舆论形成的背后,是一种群体的心理和情绪在起作用。他们在现实社会不一定有机会发声,也可能不敢或者无力发声,但是网络是弱者的武器,他们可以在网络空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当更多的人表达了同样或者类似观点的时候,网络舆论就形成了,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线上展示力量。

  这种网络舆论,可以是喧嚣的,也可以是沉默的;也可以是有形的,比如留言、跟帖,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只看不说。但是道德是坦率的、赤裸裸的,人们如果支持一件事,在围观的时候总是大声说出来的,如果人们反感一件事,那么围观的时候可以是沉默的,沉默中有千言万语,震耳欲聋。

  这种道德直觉并不意味着它在当下和未来就是对的,因为道德具有时代性,也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社会发展,反倒是经常牺牲道德。但是在社会的某个发展阶段,集体道德就是一种社会秩序,如果某个做法冒犯了集体道德,引发众人不满,会形成严重的冲突。

  这提醒我们,如果某个改革创新的做法在出台的时候,可能过于超越,会不合时宜,这时候就需要研判后果,或者做好知识普及、舆论宣传,获得民众的理解、谅解。这个过程,本质上是和民心打交道。和民心打交道,是政治社会领域永恒的挑战性话题。

  少数公众人物,包括地方领导干部,可能会面对这种网络舆论现象。在干部选拔“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下,这种网络舆论具有群众监督的意义。在走过数十年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时代之后,今天的人才考察、干部选拔需要“以德服人”,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合力。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