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说说“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的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等待时机。

  韬光养晦常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某个时期或某种环境下,不愿意张扬自己的才能或成就,而是选择保持低调和谦卑的态度。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智慧和策略,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组织或国家在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策略。

  韬光养晦,实际上也是中国文化内敛、谦虚、不事张扬的民族性格的表现。古代“先礼后兵”的做法,就是韬光养晦的一种具体操作手法。

  敌方狂妄自大,无理挑衅,但双方接触的时候,还要以礼相待,以理服人。如果用道理说服不了对方,只能用实力和对方较量了。这样做有个前提,必须以强大的实力做后盾,没有实力的“礼”,就是软弱和投降。大宋王朝即是一个典型,无论谁打过来,我都以“礼”相待,这个“礼”就是赔款割地。

  有些人在自媒体上说,共产党好战,言外之意,就是说共产党缺乏传统文化,不懂得韬光养晦,只知道一味地打打杀杀。依据是,自从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建立,二十多年时间内,共产党和国民党政府军打了两次国内战争,和日本人打了一次民族解放战争。

  试问,最能代表多数劳动人民利益的共产党,能和只代表买办地主资本家利益的国民党政府妥协吗?能和我们的民族敌人日本侵略者妥协吗?

  有的知识分子嚷嚷道,抗美援朝战争完全可以不打,我们可以一心一意搞国内建设,等我们有实力了,再和美西方较量也不迟。这都是书生之见,迂腐可笑。

  刘震云小说《我叫刘跃进》里,厨子刘跃进回到家中,发现妻子正和小学同学李更生偷情。见到刘跃进,李更生不慌不忙,光着屁股蹲在椅子上,悠闲地抽着烟和刘跃进讲条件:他喜欢刘跃进妻子的细腰,希望刘跃进把老婆让给自己。

  刘跃进接受了一系列的屈辱的条件,愣是一声不吭地把老婆让了出去。也许有些知识分子看到此处会拍案叫好,说这才是真正的“韬光养晦”,等自己出息了,成为一个百万富翁,再回来报仇也不晚。

  试问,这些以文化人自居的知识分子,你的老婆在你眼皮底下干出不才之事,你能忍下去吗?更大一点的,侵略者把刀子架到你的脖子上,你还能心平气和地和敌人讲道理吗?

  韬光养晦,实际上是有前提的,“隐藏才能”,前提是必须有才能,若是一个菜饼,楞要充一个肉夹馍,还要藏在身后,对别人说“我这是韬光”,岂不贻笑大方?

  “养晦”是等待时机,前提是必须得还有时机。若是敌方把刀子架在脖子上,“咔嚓”一下,命就没有了,你还有时机吗?

  古代“韬光养晦”战略使用得最好的是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获后,勾践为吴王牵马坠蹬,夜里在柴房里“卧薪尝胆”,甚至吴王病了,还亲自品尝吴王的大便。这种“韬光”,终于换来了后来灭吴的结果。

  某些读书人,拿着“韬光养晦”当令箭,总是在人们眼前晃来晃去,喋喋不休,不论是什么事情,总是嚷嚷着要“韬光养晦”。试问,老婆被抢,亲爹被杀,老娘被欺负,祖宅被强人所占,你急不急?你还要“韬光养晦”吗?

  1950年的朝鲜战争,美帝国主义明摆着是冲着中国来的,何况战火已经烧到鸭绿江边,如果你把头缩回去,未来中国将面临怎样的危机,不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能看出来的,只有伟人这样的战略家才能看的更透彻。

  事实证明,抗美援朝出兵的决策无比英明,无比正确。所以,韬光养晦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具体表现,但一定不能丧失原则,不能损害尊严,且绝对不能损害国家未来和长远的利益。

  战国末期,秦王嬴政吞并东方六国,而六国国君,争相向秦国贿赂,致使秦国各个击破,很快实现了秦王的战略目标。苏洵在《六国论》中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公知精英依仗自己在舆论场上居高临下的地位,却常常显示出自己的软骨病,每逢中国和美西方发生矛盾和冲突,他们总是站在美西方一边,喋喋不休地对国内喊话:“快投降吧,否则将来连投降的资格也没有了!”

  中国人民用血汗和智慧造就的巨大成就,美国有什么资格和理由占为己有?按照公知精英的话术,我们面对美西方,应该永远低眉顺眼,当一个受人盘剥的民族,“北斗”不能搞,高端机床不能搞,芯片研发不能搞,航天航空不能搞,否则美国会不高兴的云云。

  我们靠自己的实力,发展自己的国家,这是我们的原则,原则是不能打折扣的。当中国雄起之时,公知精英仍然胆战心惊地说,中国应该感谢美国曾经的恩德,言外之意,中国是一个仰美国鼻息的奴仆,一切行为都必须顺从美国的旨意。

  但是,这些公知精英曲解“韬光养晦”的时候,还天真地认为,美国会赏给自己一些残羹冷炙,给自己一点发展机会。实际上,中国只要显示出一丁点发展的迹象,美国都会毫不迟疑地给予阻止和打压。奥巴马的“亚洲再平衡”,特朗普的贸易战,你以为是和你闹着玩吗?美国是冲着中国这条命来的!

  几十年来,中国人吃苦耐劳,流血流汗,终于积攒了比较厚实的家底儿,但美国睡不着觉了,总想着把中国再拉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让中国继续当他们的奴仆,中国人能答应它吗?

  不答应,就有斗争,就有冲突。于是有些人又小心翼翼地提出“韬光养晦”这个词。人家是来要你命的,你却要和人家讲韬光养晦,你的“光”是什么?你有“光”吗?韬来韬去,你的未来还有机会吗?

  总之,韬光养晦是把实力隐藏起来等待时机,前提是必须得有实力。但还有比实力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一个民族的骨气,如果连骨气都没有了,就根本没有资格谈“韬光养晦”!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