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警惕“人民”与“红色”标识被淡化:守护中国共产党精神底色

字体: /  /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人民”与“红色”是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人民”代表党的根本立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红色”象征革命传统,承载着信仰的力量。然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思潮多元化的今天,这些核心标识正在被无形稀释,这种现象值得深刻警惕。

  ①“人民概念的模糊化:脱离群众的危险倾向

  “人民”二字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但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对“人民”的理解逐渐流于口号。有的地方大搞形象工程,却忽视民生痛点;有的政策制定闭门造车,与群众需求脱节;甚至个别官员以“父母官”自居,将服务异化为“施舍”。这种倾向使得“人民至上”的理念被架空,干群关系出现裂痕。更值得警惕的是,资本力量对公共领域的渗透,让教育、医疗等本应普惠的领域出现“价高者得“的现象,直接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红色基因的淡化:历史记忆的消退危机

  红色基因是党的精神密码,但年轻一代对革命历史的认知正变得碎片化。一些地方红色教育形式化,烈士陵园门可罗雀;某些影视作品戏说历史,消解革命严肃性;甚至有人公然质疑“红旗还能打多久”。与此同时,消费主义将红色文化简化为符号营销,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变成高价“忆苦思甜套餐”,延安窑洞被包装成网红打卡点,革命的厚重感在娱乐化中流失。

  ③稀释背后的深层原因

  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冲击:资本逻辑侵蚀社会价值观,利润至上原则挤压集体主义精神。

  其次是代际更迭的断层:新生代缺乏苦难记忆,容易将今日成就视为理所当然。

  还有就是形式主义的危害:某些单位把“为人民服务”变成会议室标语,却未转化为实际行动。

  ④筑牢精神长城的具体建议

  重塑“人民”话语的实践内涵,建立干部下沉机制,让政策制定者真正走进街头巷尾、田间地头。

  创新红色教育形式,用沉浸式体验替代说教,如开发VR重走长征路项目,让历史可感可知。

  严格文化市场监管,对亵渎英烈、解构崇高的行为依法追责,守护精神图腾的庄严性。

  ⑤标识的褪色远比物质匮乏更危险

  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精神标识的模糊开始。苏共亡党前,“人民”早已从他们的字典里消失,“红色”旗帜被换成三色旗。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居安思危,让“人民”二字重新沾满泥土气息,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百年大党永葆初心,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屹立。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