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高门?寒门?其实根本没门

  他们本身就有着更优越的条件,按理说更不应当惧怕在公平的招生考试中和“没门子弟”们一较高下。现在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是不是要进一步发展到“世卿世禄制”呢?

  文 |巴亦巴

  近日,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在新闻发布会上称,2025年长沙市“高层次人才”子女享受教育优待,实行单列,不纳入统招计划。此言一出,引起网友众怒,认为长沙市此举是破坏教育公平。

  仔细浏览新闻,笔者发现长沙市所谓“高层次人才”,分为A、B、C、D四个等级,目前长沙市共有94人,其中B类1人,C类12人,D类81人。这不禁使得笔者联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一种选官制度,它草创于曹魏时期,终于隋唐科举制度的确立,延续了大约四百年。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是,各州郡分别推选“中正官”,再由中正官负责考评人才,根据一定标准将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等,因而被称为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人才的考核内容包括家世、品行和才能等,家世只做参考,但自晋朝以后基本都按照家世作为评级的唯一依据,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例如南朝的著名诗人鲍照,因为出身于下等士族,仕途多有不顺,只能在各诸侯王的王府做幕僚。他写了许多诗歌表达自己的郁郁不得志,例如《拟行路难·其四》:“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然而,鲍照即使出身低微,家境贫寒,他也是出自下等士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寒门”。现在常常有人感慨“寒门难出贵子”,意指普通老百姓家很难培养出人才了,把“寒门”看做是普通老百姓家。其实这种说法或有失偏颇。《说文解字》说:“門,聞也。从二戶。象形。凡門之屬皆从門。”从门的字形来看,门由两个相对的“户”字构成,而户也是门的意思,区别在于,“门”有两个门扇,户则只有一个门扇。大概门扇的数量也与一个家庭的社会地位相关,有权有势的人家自然有财力修建又高又大,有两个门扇的大门,或许门扇的材质还会使用上等的木材;而平头老百姓没有什么多余的钱财,只能装上一个门扇,指不定还是用草编的,更贫穷的甚至可能连屋子都没有,更遑论门了。当然,字词的意义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产生流变,这里就不细究语言学了。总之笔者想说明的是,无论是“豪门”、“高门”还是“寒门”,都是“门阀”,他们在社会中的阶级地位,至少是一个破落的底层地主,而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根本配不上称“门”的,哪怕是“寒门”。

  (门和户的小篆字形)

  回顾长沙市的中考新政策,所谓“高层次人才”,也给人才分了四个等级,或许应当是五个,还得算上其余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些人大概属于不入流的“中低层次人才”了,自然也没什么优待可享受。大概A、B类人才属于“高门”,C、D类人才属于“寒门”,至于其他人,其实根本没门。

  对此,有相关媒体强调,这些享受优待的“高层次人才”子女招生指标是单列的,而且他们的人数较少,并不会影响统招的招生名额,认为这项政策是“用一小撮资源在保证公平的情况下吸引人才”的“高招。”但人们对于这种说法早就听得耳朵起茧子了。有网友猜测,相关部门可能会做出如下安排:原本统招名额有102个,但由于2个“优待”单列,统招名额就只有100个了,对外却声称原本就只有100个名额,不受单列名额影响。毕竟这样的“把戏”,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早就见怪不怪了。况且这些辩护士们大概没有意识到,引起人们众怒的重点不在于统招名额是否被挤压,而在于有人享受了“特权”。

  为什么长沙市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吸引人才的政策没有引起很大的争议,而这一次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呢?其实核心在于,之前的引进人才政策基本都聚焦于资金、住房、落户等方面的奖励或优待,这些政策基本针对“高层次人才”自身,大部分人都认为无可厚非,而此次政策针对的却是“高层次人才”的子女。一众网友的核心疑虑是,难道父母是“高层次人才”,他们的子女就可以在教育上受到特殊待遇了吗?这个政策是不是意味着“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可以不参加考试就能上学,或者可以优先上更好的学校或在学校中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

  对此,笔者不由得想起一幅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条于文革初期流行于全国的“鬼见愁”对联,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广泛批判,认为其宣扬反动唯心的“血统论”,实际上是在用革命的词汇“反革命”。也就是说,父母是“英雄”,儿女不一定就是“好汉”;父母是“反动”的,儿女不一定是“混蛋”,肯定了人的后天学习和主观能动性,否定了血统论这一谬论。

  那么,“高层次人才”的子女为什么会受到“优待”?难道他们就一定是和他们的父母一样的“人中龙凤”吗?当然,“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可能会遗传父母优秀的基因,并且“高层次人才”的家庭条件基本都不差,他们的子女也会享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成为“人中龙凤”的概率或许比我们这些“没门子弟”大得多。但是,既然他们本身就有着更优越的条件,按理说更不应当惧怕在公平的招生考试中和“没门子弟”们一较高下,怎么现在反而要受到“优待”,享受“特权”呢?

  如果真的要吸引“高层次人才”,有关部门可以为“高层次人才”们提供更好的科研和工作环境,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为什么却要出此下策呢?教育公平是很多老百姓十分关心的一件事,“高门子弟”需要被照顾,“没门子弟”就不需要被照顾了吗?现在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是不是要进一步发展到“世卿世禄制”呢?

  以上只是我这个“没门子弟”的姑妄之言,如果被认为是“煽动网友情绪”,还请思考:如果人们心中没有不满,又怎么会被“煽动”起来呢?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