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题记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辽宁海城-营口一带发生了7.3级地震,却没有发生什么重大人员伤亡,这件事情与毛主席的侄儿毛远新同志有直接关系,因为当时担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毛远新同志,果断作出了防震决策,这个决策挽救了近十万人的生命。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毛远新的担当,那么这次地震直接威胁到十万人的生命安全。根据历史资料,毛主席当时并没有得到过毛远新任何“请示”,也就是说毛远新是自主决策的,事后是毛主席问起此事,他才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而毛主席则对侄儿的做法,大家赞赏,给予了充分肯定。
本文要点如下:
1.毛远新的做法,与毛主席平时的教育有何关联?
2.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及毛主席对毛远新的鼓励;
3.海城地震成功预报至今意义重大。
欲知详情,请看下文
01
毛远新的做法,与毛主席平时的教育有何关联?
毛远新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在毛主席身边生活、学习,可以说直接接受毛主席系统教育。毛泽东文化在毛远新身上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950年11月25日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同志在抗美援朝战争战争中不幸牺牲。周总理当时建议暂时不把这个消息告诉主席,一直到1951年初,才把这个不幸的消息经过江青告诉给了毛主席。
丧子之痛,对毛主席影响肯定是很大的,毛主席家里有一段时间一直充满着悲凉的气氛。一直到1951年9月毛主席见到毛远新,和侄儿之间无拘无束的对话、调侃,毛主席才有了一些笑容。
江青认为远新留在北京,能冲淡家中悲凉的气氛,对改善主席的心情有好处。
在征得毛远新的妈妈朱丹华同意后,江青向主席提出建议让毛远新留在北京读书。
毛主席答应了。
我们看到解放后毛主席、江青、李讷一家三口的合影,常常有一个小男生跟他们在一起。他是毛主席的侄子、毛泽民烈士的儿子毛远新。
事实证明,江青建议毛远新留在毛主席身边,这是极其妥当的。
毛远新和父亲毛泽民、母亲朱旦华的合影
毛远新1942年生于新疆迪化(乌鲁木齐),他的父亲毛泽民同志是毛主席的大弟弟,在毛远新2岁多的时候,1943年9月27日,毛泽民和陈潭秋、林基路等同志被盛世才秘密杀害。母亲朱旦华带着他继续坐牢,直到1946年7月,在党党组织的营救下,毛远新才随母亲和其他难友回到延安。
从1951年夏起,毛远新就在毛家里生活、学习。毛主席、江青待他像亲生儿子一般。
请注意,毛主席家的家风堪称楷模——对小孩既满腔热情呵护,又严格要求,从不娇惯。
1959年夏在庐山,左起:江青的护士、江青、朱旦华、李培君(庐山管理局书记楼绍明之妻)
毛远新的母亲朱旦华,那可是正宗的老地下工作者。
朱旦华同志晚年,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讲了很多毛主席和江青婚姻及生活、工作的事情,展示了一位老共产党员追求真理高风亮节。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毛远新作为正宗的烈士后代,他的成长环境,完全是毛泽东文化,或者说是在毛主席家风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这和李敏、李讷一样,没有任何特殊性,想法他们比一般的小孩承受了特殊的几乎是苛刻的家教。
从共性上讲,毛主席家的孩子,有着牢靠的革命理想信念,同时他们又是富有开拓精神的革命战士,尤其是富有创新创业精神。
从个性上上讲,毛远新有着比较突出敢想敢干,敢闯敢创风格。
估计因为他是个男生,毛主席平时可能更多在启发他的悟性,哺育他的综合素养方面有所侧重。
这里从创新思维上作一点探讨。
敢不敢在思维上突破旧有的习惯,这是思维能否创新的节点。
而能否有思维创新,直接决定了行为创新能否出现。
也就是说,没有思维创新,也就谈不上什么大的行为创新。
而每一次思维上的大突破,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必然会遇到各种误解、批评,甚至无缘无故的打压甚至残酷的打击。
在毛泽东文化里,毛主席是怎样分析这样事情的呢?
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之“三 农业合作化问题”里指出:
在“ 八 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里,毛主席又讲了一长段话:
接着毛主席的说法,提高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规律:
毛主席在文化格局上,并不是说创新思维就一定一帆风顺,老人家是充分估计了创新者必然的命运的。正如历史上变法者的结局往往多数比较悲惨一样,但革命者又不能不战胜这样的问题和困难,否则,也就无所谓革命了。
“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毛泽东文集》第八卷p.341)
毛主席的想法说法做法,江青领悟比较深,而毛远新跟江青接触恐怕比李敏、李讷还要多。
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毛远新在海城地震预报问题上的想法说法做法,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他没有任何以权谋私的举动,倒是作为毛主席的侄儿做了一般人不太敢做的大事、难事——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业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开拓型领导干部。
02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及毛主席对毛远新的鼓励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过一次7.3级地震,由于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毛远新的果断决策就,事先让广播通知群众预防,免除了巨大损失。
事后毛远新向毛主席汇报过此事,那是1975年9月底,毛远新路过北京时看望了毛主席。并汇报了海城地震情况。
毛主席说:“据说有预报,损失不大。”
毛远新说:“别提预报的事了。发了预报后,我心里更加紧张,如果大地震迟迟不来,影响了生产、群众生活,成为茶余饭后的笑柄不说,省委还有何面目去见关东父老。”
毛主席说:“那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无非是后人再给你编一个‘辽人忧地’的故事。”
毛主席这是借用杞人忧天的说法,劝毛远新放松心情。
毛远新说:“地震后,外面把这次成功预报吹得很高,但我总觉得有偶然性。上午发了预报,下午动员群众出来,当晚地震就来了,纯属巧合。”
实际上,毛远新和辽宁省委的领导,敢于决策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2月的东北,天寒地冻。用行政手段让大批老百姓呆在室外,要冒很大的风险。没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不可能作出那样决策的。
03
海城地震成功预报至今意义重大
在2005年5月21日结束的“海城地震成功预报30周年纪念活动暨学术研讨会”上,与会的两院院士及地震研究专家认为,1975年的海城地震成功预报意义非常重大。至今仍对人类开展地震预报工作,有四大重要启示。
专家们认为,1975年2月4日,在海城发生的7.3级强烈地震,波及九千平方公里,受灾人口八百万,由于我国科学家对海城地震做出了成功预报,有1328人遇难。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虽已时过30年,但对全世界地震预报科学探索和防震减灾工作还正在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李克勤后记:
受毛泽东文化熏陶的青少年有着独特的文化优势,这也包括毛主席家的孩子。经过毛主席直接教育和影响的孩子,个个都是顶呱呱。毛远新是其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