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陈先义:谁来保卫我们的“大屏”?

  “大屏”,听来你或许不太习惯,这是行业内部称谓。也就是电视机的屏幕,相对于现在手机的“小屏幕”,电视机屏幕就是大屏。大屏幕的电视屏幕是需要保卫了吗?是的。有充分的数据和理由相信,大屏幕的电视现在正在走向衰落,很多很多家庭的电视机已经久久没有打开了,甚至有些家庭已经忘记了家里还有电视机这件上个世纪被当作家庭必备的现代电器标志。有人用高科技的发展来评价,电视机即将迎来“淘汰”。这个说法是站在科技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的。我不太认同。在若干年内,手机再怎么先进,恐怕电视还是家庭必备。这是不可怀疑的现实存在。

  我想与各位讨论的是更深一点的话题,那就是大屏衰落的原因,大屏衰落,因为电视节目走向衰落。这其中不仅是电视剧,还包括那些五花八门的娱乐档的各种晚会之类。无可怀疑,对于中国家庭来说,除了新闻节目,看电视剧是家庭购买电视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一家人在新闻联播后,齐整整坐在沙发上,等着那些热播剧的开始,这是中国其乐融融的一个非常经典场面,不过这要有一个条件,必须要有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节目。前些年,这是不成问题的,但是这些年,成了问题了,什么问题了,没有好节目了。反而,无数家庭开始呼吁,可别让孩子上电视节目的当啊,那些东西有的不能看。家长们指的“那些节目”是哪些呢?那是有特定指代的。比如,那些以张扬超男超女为主题的流行剧,那些胡编滥造的抗日神剧,那些打擦边球的男欢女爱的尺度大的戏,还有那些杯水风波的鸡零狗碎的家庭琐事的无聊戏,当然,还有不少是带有政治目的专门歌颂国民党、歌颂民国的、一些让人感觉跟共产党主流价值观不对路的戏,老百姓一句话总结说,这都是与资本勾结欺骗老百姓的瞎编的戏。

  一句话,好戏越来越少了,大屏渐渐被冷落了。这几天,两部热播戏再次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一部是央视八套拍摄的《沉默的荣誉》,在央视八套推出,另一部是《阵地》,在北京电视台推出,两部戏,没有胡编滥造的江湖情节,没有神神鬼鬼的离奇故事,没有那些为了抬举明星胡乱编造的情节,而是地地道道的歌颂信仰坚定的共产党人,歌颂共产党应该有的那种气节和情操的戏。其中,那部《沉默的荣誉》,被称为同时感动两岸中国人的甚至出现万人空巷的追剧潮。人们忽然觉得,过去电视剧成为大众文化享受的时代又回来了。我们不禁为这个好现象而欢欣鼓舞。但愿这个好势头能够持续下去。

  久旱逢甘霖,但愿这个甘霖能够成为成为持久的文化常态。

  这两部戏说明一个问题,好的戏不是胡编的,而是要“内容为王”。

  许多年了,我们在市场和金钱的强势介入下,这个艺术的基本规律不再讲究了。有些人公开叫嚷票房第一。有的人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声高呼:在有“意思”和有“意义”之间,我绝不选择有意义。什么叫有“意义”?什么又叫有“意思”?说白一点,有意义,讲究社会价值,讲究思想性。而有“意思”,那就是“票房万岁”“金钱第一”。我们影视的这问题那问题,所有问题都是源于此。大屏的持续衰落,与此密切相关。说穿了,这是影视圈积重难返的根本性的弊病。

  追求金钱,第一位表现的是对明星的无限度追捧。这两年为什么好戏少了,一句话,好本子少了,或者说,没人愿意写本子了。为什么?因为现在都是明星制,都是演员说了算,演员背后,都是资本说了算。前几天,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中国影视,必须跳出明星中心制》。我认为,电视剧作为一个蒸蒸日上的文艺体裁,这些年日渐没落,有人说,这都是短视频惹的祸,其实这话具有极大的片面性。与其说短视频夺走了观众,倒不如更加准确地说,这是大众通过制作短视频来表达对明星演员长期独霸剧坛和以演员为中心的体制的反驳和不满。

  更大的问题,这是资本惹的祸,是资本长期蓄谋夺占我文化市场的某种意义上的成功,这是四十年来资本大佬特意包装的明星成为影视界一种约定俗成的新规矩和新体制的表现。这种演员明星为中心的体制不改变,中国影视很难恢复当年曾经有过的勃勃生机,更难推出什么好作品大作品,也不再可能出现当年为看一个《渴望》看一个《亮剑》万人空巷的现象,也就更加不可能谈得上什么创作传世之作了。

  为明星定制,一切围着明星转,正在快速促进一个文艺门类走向衰落。作家们这些年为何不再有兴趣写剧本了。不是杜撰,国家广电权威部门提供的消息,现在电视剧立项的数目正在逐年减少:没有人愿意写了。因为演艺界看来看去,人们发现,都是那几个老面孔,而在资本的认真包装下,有些明星已经变成了文化新贵族。他们只求一个目的,挣钱,挣钱,还是挣钱!

  在资本说了算的情况下,一剧之本失去了“本”的地位。资本为赚快钱,谋大利,无视影视文学是一剧之本的根本规律,笃信明星流量来维持运转,于是,蔑视内容为王,冷漠对待编剧和剧本,长此以往,小鲜肉,小鲜花,中性歌手,娘炮儿成为影视娱乐的主导,饭圈文化嚣张盛行,屡禁不止。如此下来,哪还有什么守正创新,培根筑魂?一大批这样文化思想内涵很差,仅仅为了挣快钱统治着的舞台和银幕荧屏,还有可能推出好戏吗?

  从某省被大众讥讽为“马桶台”伊始,一些娘炮节目几年便蔓延到全国,这正是布热津斯基的“奶头政策”在中国大行其道的表现。虽然国家广电总局对申报项目要看剧本,但往往形同虚设,走走过场,文化浅薄的流量明星已经到了带着自己的写手,进组先对剧本大动干戈的猖獗地步。影视圈对文学,对文学艺术指导思想的轻蔑、践踏已经到了丧心病狂地步。

  忽视以剧本为中心,而以演员为中心,不过是电视剧走向衰落的一个方面。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忽略和压抑演员的作用。优秀的演员,历来受到大众的喜爱和拥戴,五十年代,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至今依然受到大众的怀念和回忆。今天也是,像李雪健等一大批当今艺术家成为大众精神偶像,就是因为他们不仅演戏,而是重在做人。而另外一些号称艺术家的“家”们,其实在大众眼里,他们已经滑落到了“戏子”的层次。因为大众从他们出场费动辄千万上亿的无止境追逐,从他们互相攀比别墅豪华程度的疯狂,从他们讲排场、比派头、攀阔绰的热闹,大众已经渐渐觉得,这些人不再是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是一批灵魂肮脏却在那儿高喊口号、逢场做戏的旧社会的戏子,他们与毛主席说的为工农兵服务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十万八千里。这样的人,还能演出什么大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吗?这也是这些年人们远离大屏的原因。

  保卫我们的大屏,让这块阵地“姓社不姓资”,需要全社会一起参与的综合治理,需要大众的指名道姓公开的文艺批评。当然,更需要文艺队伍的深刻反省和自律。管理制度上能否有所作为,这也是对文化管理部门的一个新的要求。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