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9日,笔者在《环球时报》发表了时评《“凿船党”为什么要集中火力猛攻英雄偶像?》,对当时甚嚣尘上的消解英雄偶像的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批评。那些被我斥为“凿船党”的人们最擅长以挖掘枝节“真实”消解英雄符号的行径,比如洪振快将狼牙山五壮士等英烈作为攻击靶标,试图动摇民族精神根基,10年后,2025年9月25、26、27日央视《狼牙山,不能忘记的纪念》(上、中、下三集)的播出,与当年狼牙山五壮士后人状告洪振快案的胜诉结果遥相呼应,印证了英雄荣光永远不会被谎言遮蔽。
2016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洪振快侵犯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权,责令其在国家级媒体公开赔礼道歉,北京二中院二审维持原判。这场案件的核心,正是对“凿船党”手段的有力驳斥——洪振快在无充分证据的情况下,通过对事迹细节的不当推测与质疑,实质是用碎片化解读颠覆英雄整体形象,这与我们十年前指出的“扒真相”式消解套路如出一辙。该案更成为最高法保护英雄人格权益的典型案例,直接推动了英雄烈士保护相关立法的完善。
央视此次专题节目重温这段司法历程,更让我们看清“凿船党”的本质危害。他们所攻击的从来不是某个人物的细节争议,而是英烈承载的精神符号。正如聂荣臻为五壮士纪念塔题词所昭示的,“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这种精神早已超越具体事迹本身,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马宝玉等五位壮士为掩护群众转移,将敌人引向绝路后纵身跳崖的壮举,有幸存者证词、群众回忆与历史档案多重印证,这才是不容篡改的真相。
十年间,从个案胜诉到立法推进,守护英雄的防线愈发坚固。重庆检察机关对红岩英烈被污名案提起公益诉讼,上海法院对侮辱革命烈士者判处刑责,这些案例与洪振快案共同构建起法律屏障。与此同时,狼牙山脚下的陈列馆里,馆长李芳数十年如一日讲解英雄事迹;红军学校将红色资源融入教学;八旬老人杨成海坚持义务宣讲半个多世纪,民间力量与司法力量形成了守护英雄的合力。
鲁迅曾言:“有瑕疵的英雄依然是英雄,再完美的苍蝇也不过是苍蝇。”英雄符号的核心是其承载的精神价值,这种价值不会因恶意质疑而褪色。洪振快案的败诉与央视专题节目的播出共同证明:“凿船党”的敲敲打打动摇不了英雄的精神丰碑,法律的刚性与人心的向背,终将守护好这笔属于全民族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