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乡村,农民的处境越来越复杂。
土地虽然名义上还在手里,但大部分家庭已经无法依靠种地维持生活。
种地的投入越来越高,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环环相扣,每一环都要花钱;而收获时,粮食收购价却被市场压得死死的。
结果是,农民辛苦劳作一年,除去成本几乎赚不到什么钱,甚至倒贴。许多人被迫离开土地,背井离乡去打工,而农村的田地渐渐荒芜,成为资本眼中觊觎的对象。
农民的困境不仅在于经济,更在于精神层面。大量年轻人不愿再回乡种地,觉得农业“落后”“没前途”,甚至看不起父辈的劳作。
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逻辑通过广告、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方式进入乡村,让农民逐渐失去对土地的感情,把目光转向所谓“外面的世界”。这意味着农民不仅在现实生产上被削弱,更在观念上被瓦解。
资本对农村的虎视眈眈早已不是秘密。它们盯上的正是农民最后的底牌——土地。通过“土地流转”“企业化承包”“特色小镇”“生态农业项目”等名义,大资本大企业不断进入乡村。
他们包装得很漂亮,说是要“发展现代农业”“帮助农民增收”,实际上却是控制土地资源,把农民逐步赶出土地。更深一步,农资公司、粮食收购公司、贷款金融机构早已织成一张网,把农民牢牢套住。
农民用高价买进农资,用贷款维持投入,再以低价卖出粮食,陷入“越种越亏”的循环,而利润则被资本攫取。致使很多农民陷入“贷款—投入—亏损—再贷款”的循环,成为金融资本的牺牲品。
如果把农民的困境拉长时间线来看,就会发现这种局面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农村一度出现了所谓的“繁荣”。许多农民放下锄头进厂上班,似乎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局限。但这股浪潮并没有持续太久。
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大量乡镇企业倒闭,农民失去了原本依靠的生产与就业途径。与此同时,农村土地逐渐出现了大量抛荒,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成为“农民工”。
那时候,“进城打工”被视为唯一的出路。农民工的辛苦大家都知道:十二小时连轴转、低工资、高风险,没有社会保障,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却始终没有真正的归属感。
农民一方面失去了土地的依靠,另一方面又在城市中被资本压榨,既不是彻底的工人,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这种“两头无靠”的境地,正是资本所需要的:让劳动力彻底脱离土地,变成一群可以随时被雇佣、随时被抛弃的“流动人口”。
进入二十一世纪,资本的触手更是直接伸进了农村。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往往伴随着土地集中与资本下乡。大公司承包大片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看似效率更高,但实际上农民被排除在农业主体之外,成了出卖劳动力的临时工。农民的土地虽然在法律上仍属于集体,但实际运作中却被资本操控。
当下最典型的包装就是“XC振兴”。表面上说是要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收入,但其中夹杂了大量资本逐利的逻辑。
许多“振兴项目”打着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现代农业的旗号,实际上是把农村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当成新的投资品。
农民表面上参与了项目,实际上却只是提供土地和劳动力,收益被企业和地方政商集团拿走。
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自主权,乡村文化被资本改造为“消费景观”,农民沦为“项目工人”和“背景道具”。
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从未把农民当作主体,它要的只是资源和利润。农民的真实困境被“漂亮的词汇”掩盖了:土地流转变成“规模化经营”,打工潮变成“劳动力转移”,资本下乡变成“XC振兴”。然而在这些词的背后,是农民生活的不断边缘化。
破解之道并非易事,但方向是清晰的。
首先要认清所谓“现代化”“振兴”背后的资本逻辑,不被虚假的承诺所迷惑。
其次要重建农民的集体力量,避免分散个体被资本逐个击破。历史已经证明,单靠个人奋斗无法抵御资本的洪流,只有通过集体化与工农联盟,才能形成真正的反制力量。
农民要在土地、生产、金融、文化四个层面上自我组织:
守住土地,避免资本化蚕食;
掌握生产资料,减少外部依赖;
建立自有金融互助机制,不被债务套牢;
在文化上坚持农民的主体性,不做消费主义的附庸。
这几点详细的说就是:
1、农民必须守住土地。土地不是随便可以买卖的商品,而是农民的生存命根子。只有通过真正的集体化管理,才能避免土地被资本逐块蚕食。合作社可以是一种形式,但关键在于它是否真正由农民自己掌握,而不是被资本代理人操纵。
2、在生产环节,农民要减少对外来资本的依赖,比如探索自育种子、自制肥料,形成互助的供销体系。这样,才能避免被资本在农业链条的每一环层层剥削。
3、在金融方面,必须避免落入资本的债务陷阱。农民可以通过建立乡村信用合作社、互助基金,来解决生产资金周转,而不是依赖商业银行的贷款。与此同时,还需要在文化上增强自信,重视乡村自身的生活智慧与生产经验,不被资本制造的“现代化神话”迷惑。
4、最根本的一点,是组织。单个农民不可能抵抗资本,只有通过互助合作、阶级联合,才能形成真正的力量。
农民和工人必须认清彼此的共同处境——都在被资本压榨。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打破资本的围困。没有组织的农民,永远是散沙;只有凝聚成集体,农民才能真正捍卫土地与尊严。
归根结底,农民抵御资本的入侵,不是守着一亩三分地的个人抗争,而是一次广泛的阶级斗争。资本想要把农民彻底变成没有土地的雇佣工,而农民要想活得有尊严,就必须走向合作、走向集体、走向联合。这才是抵御资本入侵的根本出路。
今天的农村,表面上看似“振兴”,实际上是资本的新一轮攻势。农民要抵御资本的入侵,不能再抱有幻想,也不能依靠外部施舍。真正的出路,只能在于农民自己在阶级意义上的觉醒与联合。只有当农民不再是散沙,而是有组织的整体,才能让土地归还农民,让农村真正属于农民。
从更深远的历史角度来看,农民抵御资本的斗争,并不仅仅是农村的内部事务,而是整个社会走向的缩影。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必然要将一切资源、土地、劳动力变为可以流通和剥削的商品。
农民如果失去土地,就会彻底沦为资本的雇佣奴隶;而一旦农民阶层被彻底瓦解,整个民族的根基也会动摇。
社会主义曾经给过农民答案: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工农联盟共同建设新的社会。在那段历史时期,农民第一次真正挺直了腰杆,成为国家的主人。
然而在资本主义复辟的过程中,农民的地位再次被动摇,土地和劳动成果又被资本逐步夺走。今天所谓的“乡村振兴”,本质上仍是资本在寻找新的利润来源。
因此,农民抵御资本的入侵,不仅仅关乎农民自身的生计问题,更关系到社会究竟是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资本的力量在短期内或许更强大,但农民和工人的联合却代表着历史的未来。只有重新凝聚阶级的力量,把农民从散沙变成钢铁洪流,才能真正开辟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掠夺逻辑的道路。
农民的斗争,最终指向的是社会制度的抉择。是让土地和人都沦为资本的商品,还是让土地和劳动回归到劳动者自己手中?这是历史必须回答的问题。而答案,必然掌握在亿万农民与工人联结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