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放心肉”成为市场标签之时,一个令人不安的追问也随之而来:为何需要刻意强调“放心”?难道食品本该天然“放心”吗?这种标签背后的潜台词,恰恰宣告了“不放心”已是普遍现实。
那些被毒奶粉侵蚀的婴儿,那些被地沟油反复伤害的胃,那些被农残悄然包围的餐桌……无不撕扯着民众脆弱的信任。
问题的根本,却常被技术性表象所遮蔽。若仅纠缠于检测标准、追溯系统或惩罚力度,而不触及更深层的道器变通,我们终究难以找到有效出口。
道器变通:从“三同”到食品安全
回溯历史,毛主席曾明确提出干部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这“三同”要求,看似与食品安全无直接关联,却在更深层维度上编织着一张无形而坚韧的安全网。
当干部与群众同食一锅饭,共饮一井水,他们的利益便自然与百姓紧密联结在一起。
食品安全风险便不再是纸上冰冷的“概率”,而成为切肤之痛的“可能”。
当干部每日必须吞咽那些可能被污染的水源,咀嚼那些可能被农药过度浸润的青菜,他们又岂能容忍那危险的蔓延?
如此,“三同”便打通了决策者与承受者之间的壁垒,形成一种深具约束力的命运共同体。
干部在制定食品政策、履行监管职责时,便不再隔岸观火,而是真切感受到利害攸关。
当监管者与百姓同坐一条船,那些制度设计上的疏漏、执行中的懈怠、利益输送的贪婪,便难以在监管者心安理得的漠视下潜滋暗长。
道器分离:监管者与消费者的割裂
反观当下,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之一,便是道器分离:监管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难以弥合的鸿沟。
某些监管者或决策者,早已脱离了百姓的日常餐桌。
“特供”体系的幽灵,便是道器分离最刺眼的注脚。
当一部分人凭借特殊渠道享受着绿色、有机、全程可追溯的安全食品,其味蕾与肠胃便天然地与普通民众的食品安全焦虑隔离开来。
风险于他们而言,只是报告中的数字或新闻里的远方故事,而非切肤之痛。
这种隔离,本质上是监管者与民众利益共同体的断裂。
于是,监管的松弛、寻租的空间、对违规者的暧昧宽容,便如野草般悄然蔓延。
当监管者的饭碗与百姓的饭碗分属两个世界,其决策逻辑便极易发生偏移——某些决策的考量基点,悄然从“民众是否安全”滑向“产业是否受损”、“政绩是否亮眼”或“关系是否平衡”。
道器分离的裂痕,在食品安全监管链条上处处可见。
某些地方官员为追求短期经济增长,对本地食品企业的污染、违规使用添加剂等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提供庇护。
而当食品安全事件爆发,其应急反应也常显迟钝,对民众的知情权与健康权的保障常显不足。
道器变通:重建命运共同体
破解食品安全困局,根本在于重建监管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实现“道器变通”。
这并非要机械复刻过去的“三同”形式,而是汲取其精髓——将决策者、监管者的切身利益,重新牢固地锚定在民众的福祉之上。
第一,让决策者“回归”餐桌。破除特供壁垒,建立强有力的制度,确保各级官员及其家属日常消费来源与普通市民市场渠道完全一致。
这并非惩罚,而是重构责任根基的关键一步。当官员餐桌上摆着与市民同样的食材,食品安全便不再是纸上的政策,而是刻入生命的责任。
制度设计上可探索建立公开透明的官员家庭食品采购登记与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使“同吃”成为可验证的现实而非口号。
第二,嵌入式监管,打通信息壁垒。推动监管力量真正下沉,走出办公室的围墙。鼓励监管人员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农贸市场、社区小店、学校食堂、企业后厨,与经营者、消费者进行面对面交流,聆听最真实的诉求与担忧。
鼓励监管人员甚至进行“角色体验”,以普通顾客身份购买、食用被监管对象的产品与服务。
这种“同住同劳动”的实践精神,能极大消除信息不对称,让监管者真切感知市场脉动与风险点,使监管措施更接地气,响应更迅速精准。
第三,透明治理:全民监督的阳光。将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置于阳光下。强制要求企业公开原料来源、生产过程关键控制点、检测报告等核心信息。
政府部门掌握的抽检数据、处罚信息、风险评估报告等,除涉密内容外,必须及时、完整、易懂地向社会公开。
开放公众举报投诉渠道,建立便捷有效的反馈与奖励机制,让每一双眼睛都成为监督的利器。当信息不再被垄断,信任便有了生长的土壤。
第四,重构责任链条:利益捆绑的防火墙。在法规与制度层面,需建立更严密的、贯穿全产业链的责任追究与连带机制。
探索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加大刑事处罚力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企业负责人实施行业终身禁入。
特别是要落实地方政府的连带责任,当其辖区内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且存在监管失职渎职时,必须追究其主要领导责任。
唯有让所有环节的责任主体都切实感受到切肤之痛,才能形成不敢、不能、不想违规的长效机制。
舌尖上的共同体
食品安全从来不是单纯的科技命题或监管命题,它是社会共同体健康程度的深刻映射。
当我们凝视那些被污染的食材与破碎的信任,实则是在审视社会机体内部联结的断裂。
毛主席倡导的“三同”精神,其不朽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具体形式,揭示了一个朴素而强大的治理原则:
只有当治理者与被治理者同呼吸、共命运、食同源,安全才能成为无需强调的常态。
重塑食品安全,其道不在技术迷宫深处,而在重建那份休戚与共的共同担当。
当监管者与民众的饭碗真正同源,当“特供”的阴影彻底消散,当每一个人无论身份——都成为食品安全网中不可或缺的节点,我们才能期待一个无需高呼“放心”的时代。
舌尖上的安全,最终是人心凝聚的刻度——这共同体的重建,正是我们走向真正安全与尊严的必经之路。
拓展阅读:忆“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