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从“网红城市”到“点名批评”,淄博发生了什么

  文/政邦智库研究员 高远

  近两年,“网红城市”成为社会热词之一,从淄博的“烧烤味道”,到哈尔滨的“冰雪世界”,从天水的“热辣滚烫”,到贵州的“榕江村超”,从重庆的“荣昌烧鹅”,再到江苏的“散装苏超”,此起彼伏,不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网上围观,不少人甚至是千里奔赴,风靡打卡,也引来更多的城市徒生羡慕,取经学习。

  无疑,淄博是中国城市这一波走向“网红”的发轫之地。然而,近期的接连“点名”,让淄博再次引起舆论关注。

  稍微近一点的,是六月底的“点名”,第三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山东淄博市、德州市和内蒙古乌海市的典型案例,原因是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山东省发现,淄博、德州等市大气污染防治部分重点任务落实不到位,违法排污问题较为突出。

  再往前一点,是四月底的“点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一个是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在城市管理中盲目决策、机械执行,损害群众利益,加重基层负担,时任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已受到免职处理。一个就是淄博,淄博高新区2025年春季集中开工35个项目中有6个为重复项目,个别县区单个项目反复开工3次。

  类似问题都是中央三令五申,甚至成为地方发展的“高压线”,从事件性质上看,违法排污算得上“阳奉阴违”,重复开工是典型的“弄虚作假”,密集出现在一个城市,不免让人生疑,为什么是淄博?

  应该说,两次“点名”,级别不可谓不高,措辞不可谓不严,虽然同时被“点名”的城市都有好几个,但由于淄博的“网红”光环,也就格外更受关注,不少媒体转发相关新闻时,都把淄博单独写进标题。

  虽然最近的“点名”事关大气污染防治,但显然与“烧烤”无关,同时,这些“点名”也与“网红”无关,都是就事论事。尽管如此,不少新闻的跟帖可以看出,很多网友感到疑惑不解,短短两年时间,从“网红”到“点名”,同一座城市,淄博发生了什么?

  被“点名”之后,当地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围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典型案例整改工作,会议指出,把问题整改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深刻警醒反思,认真汲取教训,以最高标准、最实举措、最严作风不折不扣抓好整改落实,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毋庸讳言,因烧烤火出圈的淄博,无论是几封“公开信”的巧妙操作,还是向社会错时免费开放政府停车场、厕所的惠民之举,无论是政府层面便民利民的实用价值,还是当地市民助人故事提供的情绪价值,都可圈可点,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应对之策。不管是优化营商环境,还是提升城市品牌,淄博因“网红”带来的一系列“赋能”故事,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一俊遮百丑”,“盛名”之下,必然容易带来“遮蔽效应”,耀眼光环下,很容易遮蔽一些本来存在的问题,在一片点赞声中,这些问题会悄然“隐藏”起来,心理学上也叫做“光环效应”,或“晕轮效应”,即在人际认知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随着而来的,就是“放大效应”,当光环逐渐暗淡,一些隐藏的问题开始凸显,并且由于之前光环带来的心理期待,所有的亮点与污点都将被受众用放大镜来审视。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地方官员在这种流量加持下飘飘然,忘乎所以。

  同样,无论是大气污染防治“不到位”,违法排污问题较为“突出”,还是项目重复开工背后的形式主义,也都点中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害。这些“乱象”,不应仅仅视为“表象”,更应看作是定位失焦、治理缺位的反映,这也是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营商环境、品牌形象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

  衡量一座城市成熟与否,既要看能否接得住“网红”带来的泼天流量,这考验的是执政智慧,也要看能否接得住“点名”带来的压力山大,这考验的是执政担当,更关键的是“转化”,如何将泼天流量转化为城市的提质增效,如何将压力山大转化为城市的亡羊补牢。否则,“网红”只能是昙花一现,“点名”也只能是头痛一时。

  这种“衡量”,不止于淄博,也不仅仅是淄博,对更多的“网红城市”来说,这都是必将面对的一个坎儿,“流量”也是双刃剑,关键看内力是否充沛,定力是否稳健。

  从这个角度说,从“网红城市”到“点名批评”,不是一座城市“发生了什么”,而是这座城市“被看到了什么”。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