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由之说天下:正是强大的对手“塑造”了对手的强大

  一、现实突破:美国围堵下的创新井喷

  我们常常感叹: 有对手其实是件幸事。因为对手的存在,让你时刻保持警醒,不敢有丝毫懈怠。

  2025年5月,全球科技界接连引爆四枚"深水炸弹"。当这些突破性进展在业界激荡出千层浪时,世界正在重新校准对中国科技实力的认知坐标。

  【新闻一】华为昇腾910系列芯片全年量产突破70万颗,其推理性能超越英伟达Hopper架构,实现从架构设计到制造工艺的全链自主突破。面对技术质询,NVIDIA CEO黄仁勋坦言:"华为在计算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能力的整合能力,已站在全球最前沿。"

  【新闻二】小米3nm芯片"玄戒O1"即将量产,十年技术攻坚直逼半导体制造极限。雷军掷地有声:"芯片是通往伟大科技公司的必经之路。"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刚在28nm/14nm站稳脚跟,小米却已叩响3nm大门,名不见经传的深圳新凯来刚在上海一举推出34款半导体设备,又有这么多“最新发布”,这恰好印证了任正非"向上捅破天"的战略远见。小米“一不小心”,就进入到几乎是摩尔定律的上限,引来西方质疑声不断,小米又是怎样做到的?

  【新闻三】鸿蒙电脑操作系统正式发布,标志着国产OS进入第三极争夺战。该系统不仅实现硬件平台与AI算力的深度融合,更构建起"终端-云端-边缘"三位一体的计算新范式。余承东在发布会上激昂慷慨:“电脑操作系统领域,Windows、MacOS主导了市场数十年,国产软件生态起步晚,基础弱,但我们做难而正确的事情。鸿蒙电脑就是要给世界多一种选择。”

  【新闻四】自媒体神曲《刚买的飞机被打了》以魔性洗脑的印度风旋律席卷全球,90亿次播放量背后,是文化软实力对国产装备的另类赋能。视频中"90亿全白花"的戏谑表达,意外成为军工科技硬实力的另类注脚。

  在中国自强不息的追赶路上,正是因为有强大的对手,我们才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在不断与对手对标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激发了竞争潜能,成就了一种后发优势,节省了许多“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成本,规避了许多失败风险。对手、对标、对路,这是将我们变得强大的解释逻辑。

  二、压力熔炉:封锁线锻造的科技突围

由之制作

  应当承认,美国的科技实力形成的科技霸权,犹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面对美国商务部5月13日升级的AI出口管制,中国展现出战略定力。尽管美方将禁令措辞调整为"使用昇腾芯片存在风险",但技术自主化的齿轮早已转动。这种"精准打击"反而印证了中国科技战略的前瞻性——当美国试图通过实体清单遏制发展时,中国正加速构建"去美国化"的技术体系。

  历史长卷揭示着同样的规律:从东芝事件到阿尔斯通困局,美国擅长用制裁击溃追赶者,但中国走出第三条道路——将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从"两弹一星"到鸿蒙系统,从北斗组网到万亿芯片出口,这条突破之路镌刻着三个历史坐标:

  技术代际跨越期(1950-1970年代):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构筑工业骨架;

  技术消化吸收期(1980-2000年代):改革开放引入日本汽车电子技术完成产业升级;

  技术领跑突破期(2010年代至今):在航天、5G、量子计算等领域实现范式创新。

  那些刺痛民族记忆的"卡脖子"时刻,最终都化作突破的动力源:GPS信号中断催生北斗全球组网,军事技术封锁倒逼导弹精确制导跨越式发展,列强在我周边海域“自由航行”促使海军舰艇象“下饺子”一般,半导体断供反而激活了长江存储、新凯来的自主创新。正如任正非所言:“极端困难的外部条件会把我们逼向世界第一"。一部新中国科技发展史,就是一部从全球技术“小白”迈向“技术大国”的追赶史。

  三、镜像效应:对手的价值坐标系

  当美国试图通过"芯片禁令"固化技术代差时,中国科技企业正以"换道超车"重构竞争规则。华为昇腾芯片的逆袭证明:在AI算力赛道,中国已从技术追赶者转变为规则定义者。这种突破带来的蝴蝶效应,正在改写全球科技版图。

  4月30日,NVIDIA CEO黄仁勋在回答有关华为芯片技术问题时表示:“华为毫无疑问是全球最强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在计算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能力方面强得令人难以置信,拥有推动AI发展的所有必要能力。”

  历史终将铭记这些转折时刻:从银河号事件到北斗全球组网,从南联盟使馆被炸到高超音速武器突破,从台海GPS扰动到东风快递精确打击,从5G标准制定权争夺到鸿蒙生态成型。每个"被动突破"背后,都是对封锁链的创造性解构。

  真正的强者从不因封锁而停滞不前,反而将封锁化作锻造核心竞争力的烈焰熔炉。正如抗美援朝战场上 “钢少气多” 的志愿军,中国科技发展始终秉持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的坚定信念,一路披荆斩棘,完全印证了毛主席的预言:“封锁吧,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当特朗普宣称"中国已是发达国家"时,这种认知错位恰恰印证了中国科技跃迁的速度。从"缺芯少魂"到"自主可控",从技术代差到平起平坐,中国科技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压力转化史"。"感谢“对手的围堵与“陪练”,这让我们找到了创新的洪荒之力。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点,那些试图阻挡中国科技进步的力量,终将成为见证崛起的注脚。当鸿蒙系统开始重构物联网底层逻辑,当3nm芯片突破逼近物理极限,当文化符号成为技术实力的助燃剂——这些突破共同勾勒出中国科技创新的演进轨迹:“被封锁得越狠,突破得越深”,历史表明,中国根本不惧怕竞争。

  原来,所谓的敌人,不过就是那些迫使我们自己去变得强大的人。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