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领导不把关,谁敢给三河城市换颜色?

  近日,一场席卷三河市的"绿色风暴",让这座毗邻北京的城市陷入舆论漩涡。市政部门以"美化市容"为名,强制沿街商铺更换统一样式绿色招牌的行政指令,不仅让满城商户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更将基层治理中根深蒂固的"权力美学"暴露无遗。这场看似寻常的城市改造,实则是法治精神与长官意志的激烈碰撞。

  哲木观察注意到这几天的舆情,只能说两个字:荒唐。

  这场风波源于三河市城管部门的一项要求——按照城市规划,禁用红蓝黑三色作为门头牌匾底色。虽文件尚未正式下发,整改却已先行。2024年12月4日,三河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发布的《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早早为广告牌匾设计列好了“负面清单”:除国际国内连锁品牌,红蓝底色需退场;通用电脑体被喊停,设计感成刚需;广告内容要精简,色彩得有层次变化;亮化更是商业街区的“必答题”,材质还得往中高端看齐。

  禁令之下,商家遭殃。全国知名连锁饮品“蜜雪冰城”也不得不变了颜色,标志性的红底白字招牌改成了绿底白字。此事在网上引来网友热议。有网友调侃:如果禁了红色,三河市相关部门的公章是不是都得改成灰色?以后红头文件是不是也得改成绿头文件?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三河市"绿牌令"折射出城市决策者深层的治理逻辑错位。我相信三河的城管局是懂法的,规划局也是懂法的,但我怀疑三河市书记和市长是否懂法?“绿牌令”如果没有三河市书记或分管市长拍板同意,相关部门敢推行这个行政指令吗?地方政府将市容整洁等同于视觉统一,把城市治理简化为色彩管控,这种机械思维暴露了治理能力的贫瘠。当行政权力沉迷于打造整齐划一的"样板街景",实质是将复杂的城市治理异化为权力滥用的工具。

  这种粗暴的行政干预直接侵犯了商户的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商铺招牌不仅是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更是商家品牌形象的载体。强制更换统一制式招牌,既造成了商户直接经济损失,也消弭了市场主体的个性特征,现在各地都在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三河市“逆势而为”是对地方营商环境的极大破坏,这种破坏是有形的。

  哲木观察大胆到底猜测,如此荒唐行为,能够在三河市上演,相关部门完全是在"唯上"思维驱动下无视法治,而揣摩上级意图的游戏。三河市距离北京城市副中心仅咫尺之遥,这种特殊区位或加剧了地方主政者的"表现焦虑"。当城市治理沦为政绩表演,商户权益自然成为可以牺牲的舞台道具。这种扭曲的行政逻辑,与"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目标背道而驰。

  “绿牌令”舆情发酵犹如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三河市地方领导乱作为权力失范的丑态。就看这次板子打在谁身上,是部门背锅,还是领导担责?我看了一下社交媒体上戏谑调侃和网友的跟帖留言,实质是公众对地方形式主义的有力嘲讽。当政府决策沦为网络笑谈,损耗的不仅是行政权威,更是民众对法治建设的信心。这种信任流失,远比城市景观的短暂混乱更具破坏性。

  城市治理现代化必须破除"家长式"思维。深圳南头古城改造中,政府搭建平台让商户参与设计;上海愚园路更新时,建立商户议事会协商招牌样式。这些成功案例证明,尊重市场主体权利与提升城市品质可以并行不悖。真正的城市美学,应建立在法治框架和共治基础之上,而不是地方主政者无视法治精神的嗜好。

  三河市的"绿色风暴"终会平息,但它留下的治理之问不应随风而逝。当城市管理者真正理解"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当行政决策学会在法律框架内寻求"最大公约数","权力美学"的荒诞剧才可能永久谢幕。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征程,需要的不是整齐划一的招牌,而是尊重法治、包容多元的治理智慧。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