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由之说天下|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强化周边外交布局

图片

由之制作

  今天,新华社发表重磅文章:《安宁和睦、繁荣发展、交融相亲——写在习近平主席出访东南亚三国之际》。文章说:“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后,习近平主席即将开启2025年首次出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周边谱写新的篇章。”这在当前国际社会存在中美“硬脱钩”的普遍担忧下,意义不同凡响。

  就东南亚这三国与我国的贸易投资联系来看,中国是越南最大贸易伙伴,越南是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马来西亚则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国家之一,中国连续16年是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马来西亚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中国连续多年是柬埔寨最大外资来源国和最大贸易伙伴。

  放在当前中美贸易战升级与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中国强化周边外交布局,成为优先战略选择乃大势所趋。

  新华社说:“在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引领下,中国同周边国家开辟友好合作新境界,为全球南方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注入正能量。”

  一、历史上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回顾:从“座谈会”到“中央工作会议”的战略进阶

  自2013年“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的首次召开,中国对周边外交的重视程度便上升到了新高度。在此次会议中,创新性地提出“亲诚惠容”理念,将周边外交置于外交全局的优先位置,为后续的外交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念基础。2025年4月,“中央周边工作会议”盛大举行,这次会议在规格和内涵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会议名称首次冠以“中央”,彰显其在国家战略统筹中的核心地位;七常委全体出席,体现出从国家最高层推进周边外交顶层设计的坚定决心。与2013年相比,本次会议在强调“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时,更注重主动塑造能力的提升,并且首次将“维护地区稳定”与“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明确列为重点任务,标志着周边外交从理念倡导向实际行动落地的重大转变。

  二、周边的地缘概念:突破地理界限的战略拓展

  在中国的外交视野里,“周边”并非局限于地理上的邻国,而是一个融合地缘经济与政治互动的综合概念。其范畴涵盖14个陆上邻国和8个海上邻国,还延伸至如日韩、东盟等虽不接壤,但在地缘利益上紧密相连的国家。这一概念的拓展基于多方面的现实需求:

  1. 安全屏障:周边地区作为抵御外部势力干涉的前沿防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中亚与东南亚地区的稳定,直接关系到中国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这次王毅

  2. 经济相互依存:依据2024年的数据,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比重接近50%,东盟更是连续多年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根据中方数据,2024年中印双边贸易额为1384.78亿美元,同比增长1.7%。今年1-2月,双边贸易额达236亿美元,同比增长2%,凸显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深度融合与相互依赖。

  3. 战略通道建设:通过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周边地区成为连接欧亚非的陆权关键节点,有效降低了对马六甲海峡等传统海上通道的依赖,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战略韧性。

  三、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从“首要”到“关键”的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周边外交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被赋予“首要”任务的重要地位,其核心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关键维度:

  1. 安全基石作用:借助上海合作组织、澜湄合作等多边合作机制,中国与周边国家携手应对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共同构建“安危与共”的亚洲安全新模式,为地区和平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2025年4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莫斯科访问期间作出“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核心表态,这一表述基于两国长期战略合作与当前国际形势,消除了特朗普离间中俄关系的国内担心。

  2. 发展引擎功能: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超过70%的项目落地周边国家。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标志性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3. 文明交流纽带:以“亚洲价值观”为精神纽带,通过教育、旅游等人文交流活动,积极化解历史遗留矛盾,促进民心相通。中越边境合作区、中缅经济走廊等项目在社会融合方面的成功实践,为区域内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树立了典范。

  四、中国强化周边外交的战略考量:打破美国围堵,重塑区域秩序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强化周边外交主要是应对美国对华“极限施压”以及全球秩序重构带来的双重挑战,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战略逻辑:

  1. 应对美国“脱钩”策略:通过深化区域产业链合作,特别是在RCEP框架下推进中日韩东盟供应链的深度整合,降低对美国技术和市场的依赖,同时以东盟为战略支点,打破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对中国的围堵。

  此外,重视中印关系构建。促推“龙象共舞”。近期,印度方面对华释放了一些积极信号,两国应以建交75周年为契机,深化战略合作,并加强机制内的协调。对中国而言,拓展中印合作领域应成为中国周边外交的重点,毕竟中印两国有着28亿人口的体量且都在上合组织与金砖体系之内。

  2. 构建战略备份通道:鉴于特朗普政府时期对国际航道的威胁,中国加快推进中吉乌铁路、中巴经济走廊等陆路通道建设,构建能源与贸易通道的“双循环”体系,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的韧性。

  3. 重塑区域规则话语权:以“全球发展倡议”对接.盟《东盟愿景2025》,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积极参与并主导标准制定,提升中国在区域和全球治理中的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

  五、习主席出访东盟三国的里程碑意义:从“命运共同体”迈向“行动共同体”

  习主席此次出访东盟三国,是中国周边外交从理念宣示向实际行动深入推进的重要标志。根据提前透露的消息,料将在下面领域取得突破(看具体成果清单一定更多)。

  1. 经济合作深化:预计双方将签署跨境支付系统对接协议,大力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并宣布对东盟数字经济投资倍增计划,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

  2. 安全合作升级:可能建立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加速机制”,加强在海上安全领域的合作,并联合打击电信诈骗等跨境犯罪活动,维护地区安全稳定。

  3. 文明交流创新:启动“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与“文化遗产保护基金”,通过青年人才交流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项目,夯实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民意基础,促进文明互鉴。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与习主席东盟之行,充分展现了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战略智慧与清晰思路。只有将周边地区打造成稳固的“战略朋友圈”,才能有效突破外部霸权的围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这一外交布局不仅是应对当前挑战的关键举措,更是引领亚洲在21世纪实现全面崛起的长远战略。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