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钟建民:驳“公社化有错,搞承包无过”

  今日有网友私信邀请我阅读《公社化有错,搞承包无过》(《今日头条》原创2023-06-01 23:20·双创老哥)一文。

  一,先说题目

  从作者这个题目看,就是违背了辩证法的。任何一种经营模式,任何一种做法,都是可以一分为二的,怎么就公社化就有错,搞承包就无过了呢?这不合逻辑吧?

  二,一个有14亿人口的国家耕地撂荒,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存在?

  “一些网友称中国每年都大量进口粮食,这说明分田单干造成的农村土地撂荒和乡村空心化已经带来了粮食供应不足和农业发展受阻等严重后果。这种思维认知是极其狭隘和片面的。”

  一个有14亿人口的国家,还有耕地在撂荒,而另一方面国家又要大量进口粮食。这难道不说明分田单干已经完全不适应国家对粮食的需要?难道这种实事求是的看法是狭隘和片面的?

  三,国家经济发展一定要农村空心化?

  “土地撂荒和农村空心化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主因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种植生产效率提高利润率不断下降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过程中自然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现象。”

  说“土地撂荒和农村空心化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这是站不住脚的。为什么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就一定要农村空心化?一定要耕地撂荒?

  如果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劳动生产力同步大幅提高,需要土地撂荒吗?如果每个农民由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每年可种植的田亩数不是几亩地,而是几十亩、上百年,甚至几百亩,农民的收入必然也会大幅提高,农村劳动力一样可以向工副业大量转移,但农村却不会出现空心化现象,更不会出现耕地撂荒现象。在这里的核心问题就是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问题。

  而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就必须实行高度的农业生产机械化,而高度的农业生产机械化,就必须要采用集体经营方式,而且需要较大范畴的集体经营方式。而事实上分田单干,客观了打断了这种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实现的进程。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农业机械,而是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从根本上限制了农业机械作业的效率和推广。

  四,关键的问题是农业产值稳定增长还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产值持续稳定增长,多年来我们早已是世界第一粮食生产大国。以少于美国、印度等国的耕地面积,近年来一直稳居全球粮食生产第一大国的位置。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中国农业生产稳定增长,你说的就是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吧,或者说是农业产值稳定增长吧。但是粮食产量增长,农业生产产值增长,与农业劳动生产力的增长完全是两回事。你的产量增加了,产值增殖了,但你的成本却增加得更多,你的净收入可能反而是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了,又有什么用呢?没有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就没有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解决“三农问题”就是一句空话。

  五,分户种植是发展了生产力还是浪费了生产力?

  许多人对分田单干各种肯定,赞赏,认为是分田单干解决了吃饭问题,发展了生产力。而在事实上的是许多人不了解,分田单干实际上是浪费了生产力,甚至是对已经形成的生产力造成了破坏。

  在公社时时,一个有200多亩田的生产队,只需要用二、三台脱粒机即可完成全队两季的脱粒任务,而分田单干之后呢,三十多户人家,每户都要置办一台脱粒机和一只马达,这一套机械就需要化费七、八百元钱,而一家分得的责任田只有二、三亩地,多的也只有三、四亩地,靠这点责任田,这七、八百元的费用需要多少年的粮食增产的净收入才能补偿?这个帐有人算过吗?在队里脱粒时,是全员配合的流水作业,机器作业时满负荷工作,而分到了一家一户种植,脱粒时,即使是两工位的机器,也只有一个人在作业,用电的浪费十分明显。一家一户看似不多,但千家万户,其浪费就非常惊人了。还有,本来生产队已经有使用拖拉机,但分户种植时,这些机械有的是搁置不用,就是是拆了机器 分零件,使已经形成的农业机械生产力遭到了破坏。

  六,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农村为什么会空心化?因为农业劳动力大多向工业、向城市转移了?农民为什么要外出打工?原因就在于仅仅靠种田,现在连自己也养不活了。靠那几亩地,吃饭不成问题,但看病呢?供孩子上学的费用呢?这里的核心问题就是农业劳动的收入太低了,而农民收入低的原因就是这么多年来的农业劳动生产力没有提高,仍然停留了过去的水平。

  我以前说过,早在1974年的时候,那时我在读初中时,到当时的江苏丹阳练湖农场去参观的时候,那时的农场职工平均每人每年种植田亩就达到了百亩以上。但是,现在呢,四、五十年过去了,同样的江南地方,现在农民的劳动生产力提高了多少?还是那几亩责任田吧?为什么经过这么多年依然没有提高?是现在的农业机械不满足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需要?是因为现在的化肥、除草剂没有那时的好?都不是。根本原因就是,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农业生产的高度机械化搞不起来。一家一户就那么点田,没有必要也没有这个财力去搞什么机械化;而不搞机械化,就只能采用人力种植的方式,但现在的年轻人还能像过去的农民那样,面朝黄泥背朝天地干农活吗?于是,耕地撂荒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七,说点经济发展史的常识。

  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够战胜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一种集体的、建立在分工基础之上的专业化与协作相结合生产方式,比个体经营的农户和个体手工业更具有生产力发展的优势。即使是在工场手工业的阶段,即在未使用机器生产的时候,也是如此。集体生产的分工使工人的作业行为专业化,因而专业化基础上的协作,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另外分工也使生产工具专业化,同样也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协作把个人的界限打破了,使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充分地发挥他的作用。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和同样数量的单干的个人工作日的总和比较起来,结合工作日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因而可以减少生产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资本论》第365-366页)。

  回顾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分工不断发展的历史,从工场手工业的内部分工到机器大生产的时期的工分,从企业内部的分工发展到整个社会的分工,从一个国家到几个国家的产业分工到全球性的产业分工等等。

  从个体生产到集体生产,不断地推动分工与协作,这是从封建社会瓦解以来的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性的趋势。

  八,如何看待分户种植的改变?

  从生产队到分户种植,从发挥人的积极性而言,开头的两年或许有所促进,但从分工与协作的角度看,生产力发展的进程却是中止了。个体种植需要农民家庭具有农业种植的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家庭经营的范围显然限制了对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例如生产队有农技员,专门负责一些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事情,而分户种植之后,哪还有什么科学不科学的事情;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需要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生产队时会越来越多地使用农业机械,而分户种植之后,田地少的连耕牛也养不起或者算不来,于是种田只好回到依靠人力的原始种植方式。农村改革已经近50年了,我们仍然还看到面朝黄泥背朝天的手工插秧的情景。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需要实践去检验的。这就需要我们定期地或不定期地对实践的情况进行了解,对实践的结果进行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进行经验和教训认识的基础所在。

  九,人民公社是新中国成长的母体

  人民公社不能无错,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它的存在只有短短的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开头没有经验,搞了大食堂,出现了浮夸风,但中央发现问题后,进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调整。而从这时起,我国的粮食产量就进入一个长时期的上升通道。从统计学角度看,并不能说明分户单干比生产队集体经营更能促进粮食生产。从我国人口增长的数据看,从1956年到1979年是我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从6亿多人口增加到了近10亿人,增加了50%以上的人口。也就是说,本来是两个人吃的饭,现在却要给三个来分着吃了,因此,所谓“吃不饱”问题是与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粮食产量增长的速度导致的。从人均粮食拥有量来看,人民公社从1959年的252公斤增加到1979年的340公斤,在人口快速增长的条件下,人均粮食增加了88公斤,平均年增长为4.4公斤;而从1970年到1979年,人均粮食拥有量从289公斤增加到340公斤,年平均增长速度是5.66%公斤,比整个二十年的平均速度增加了1.26公斤。也就是说,在整个生产队时期,我国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呈现一个加速的状态。按照这样的增速进行预测,在生产队体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人均拥有的粮食到1983年所能达到的数量,不仅不会低于分户之后的水平,而且会超过这个水平。

  对中国而言,人民公社是她的成长发育的母体。人民公社的历史功绩在于:

  1,使原始种植的我国农业实现了电器化和水利化,大量的农业水利工程改变了我国农业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

  2,使原始种植的我国农业,向半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农业不断发展;

  3,为我国劳动力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了粮食保证,增加了3-4亿的人口,从而为我国之后的世界工厂准备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4,为我国实现工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除了保证工业和城市发展对粮食的需要之外,还提供了近一半的资金积累;而社队工业的发展构成了我国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人民公社教育体制的建立,中学教育在农村的广泛普及,为改变我国人口文化素质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素质的基础。

  在许多人看来,凭票供应,物资短缺就是生产力不足,生产力没有发展的表现,因而人民公社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认识的错误就在于忽略了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同时也表现为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难道3-4亿人口的增加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好体现?难道劳动者的生存发展能力的大幅提升不是生产力发展的最好体现?

  许多人攻击人民公社体制,否定农村的大集体,却不知道的是,如果没有人民公社,他可能连出生的机会都没有,或者你即使出生了,也没有机会成活。从事农业生产的一对夫妻,可以养活一个七、八口之家,可以负担三、四、五个孩子从读书到成家的时期,这是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时期。

  十,为什么人民公社既苦又穷?

  许多人都谈到人民公社时期的苦与穷。

  那为什么人民公社时期既苦又穷?

  因为人民公社时期恰好与我国由原始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相重叠;

  因为人民公社时期恰好与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过程相重叠;

  因为人民公社时期恰好与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相重叠;

  因为人民公社时期恰好与我国由弱变强的关键阶段相重叠;

  因为人民公社时期恰好与我国建立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阶段相重叠。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