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由之说:关于兰德智库的报告

  随着中美关系生变,研究中美关系的文章多余牛毛。对于每一个关心中美关系的国人来说,其他文章都可以选择性的看,但作为美国最大智库的兰德公司出笼的这份《大国战争的回归-中美爆发系统性冲突的两种情景》的报告连同之前新版的《美国战略安全报告》,则要必看,那里有美国最新的、最权威的且很不友善对华认知。

  兰德公司本篇报告在中国已接近全球主导地位的假设条件下,分析了中美间爆发系统性冲突的两种情景(低烈度与高烈度),着重探讨以下四个问题:

  问题一、在与美国发生系统性冲突时,中国的国家和安全目标会如何变化?

  问题二、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将如何运作和现代化其部队?

  问题三、涉及中美军队的冲突可能在哪里展开?两军对抗将会如何进行?

  问题四、中国军队的哪些显著特征可能会促成或阻碍他们对美军的作战。

  中国的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百殆”,美国战略学界其实早已深谙其中的道理,西点军校把《孙子兵法》列入了教科书,追求的是与中国的战略信息对称。

  如何解读兰德的这份报告?作者主张对报告的内容需要有鉴别的批判性吸收。从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角度看,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兵棋推演。

  从昨天的新闻稿得知, 据说美国的驻华大使伯恩斯前些时在高度关注中共二十大,并“认真研读了二十大报告。” 我相信不假。其实, 全球都在学习中共二十大报告,希望从中国的确定性中寻找世界的确定性,换句话说旨在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美国人为何如此“高度关注”中共的二十大或许心怀鬼胎?这出发点是什么?又释放出怎样的信号?看来,美国人在聚精会神地研究中国这个“假想敌“的目的,无非是想知道“对手“下一步会怎样出牌?基于的是一种警惕竞争逻辑。美国已经把中国描述为美国“唯一的竞争对手”,并认为中国是可以对“国际体系发起持续挑战”的国家,硬说中国有“重塑国际秩序意图“。中国一直不肯明说,希望保持战略模糊。

  是的,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中这个变局的焦点是什么?可能有各种答案,但我以为莫过于因为中国崛起导致世界权力中心东移所引发的包括最主要的中美关系生变在内的“全球系统性效应“。句子虽然很长,但关键词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都有确定的内涵,尤其指向了“全球系统性效应“,它包括全球地缘政治的改变与世界秩序重塑。

  毫无疑问,中国的崛起是百年来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由此打破了战后国际秩序建立的均势,这种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前所未有,虽然具有各国现代化的一些共同特征,但远远地超越了西方历史的或现有的范式,因此具有真正的世界意义。

  可以看出, 美国是一个疑心很重的的国家,非常担心中国崛起导致美国霸权旁落。无论这些年中国释放怎样的善意,美国总是不相信中国和平崛起的解释逻辑,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抱定“凡强必霸”的逻辑,深度怀疑中国不是“一头和平的狮子”,在此假设下,其对华认知急转直下。

  回顾两国交往史,从18世纪将中国看作值得被效仿的东方大国,到冷战时期视中国为两极阵营当中的敌人,再到冷战后对华战略竞争认知框架的建立。有学者指出:“在长达二百多年的中美互动进程中,美国的“中国观“历经多次变迁,并塑造了不同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今天的美国的全政府对政策已经悄然转型,出现实质性重大变化与调整,并将影响世界未来。可以想见,这种博弈的烈度与时长可能超过了所有大国崛起所遭遇的“磨难”。

  国人不要被美国一些骗人的话术所迷惑。美方领导人和一些高官时不时缓和下氛围,最近又在重复“四不一无意“的鬼话。之前美国政府称中美关系在三个纬度上展开。包括竞争、对抗还有“合作“,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对抗和竞争。特别是关于美国与中国科技产业链的竞争意图越来越明显,企图将中国在全球的高新产业链“锁”定在最低端,与此同时仰仗美国的科技优势强行与中国“脱钩“,构建“去中国化“的平行产业链。我看美国没有多少胜算。

  面对这样一个称霸两百多年的强大对手,我们不会“躺赢”。我们也要认真研究对手、紧盯对手。因为美国是唯一还有能力可以打断中国现代化崛起进程、干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的国家。对于美国,我们要坚持战略上的“藐视”与战术上的“重视”相统一的应对之策,毛泽东的思想仍然是管用的思想武器,有人总结出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在历史上曾十次“修理”美国,包括抗美援朝的立国之战,均取得了对美斗争的巨大胜利。

  俄罗斯总统普京最近在一个论坛发表演讲指出:“西方独霸世界事务的历史时代即将结束”。“我们正站在历史的前沿:未来十年可能是二战结束后最危险、最不可预测,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十年。”

  时与势,已经不在美国或西方,值得欢呼,同时,也要警惕。常识告诉我们:“退潮时,更容易溃堤”

  “行百里者,半九十,”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 ”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