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为了新中国冲啊!寻找英雄董存瑞的“来路”

  油画《董存瑞》,于凉,2007年

  1949年5月25日15:30,一声巨响,震撼天地。

  眼睁睁看着班长董存瑞拉响炸药包,与前进通道上碉堡里的敌人同归于尽,战友们顾不得悲伤,冒着硝烟,突入隆化中学,展开逐屋争夺。几分钟后,一百三十多名敌人被全歼,我军完成了对苔山的包围,迫使残敌无处可逃,只能等待被歼。

  隆化是热河省会承德(今属河北)的北大门,依山傍水,易守难攻。城西的苔山为全城制高点,伊逊河自城西和苔山之间流过,城北、城东为山地丘陵地带,城南为开阔地,城内无高大建筑物,多为砖瓦平房。

  隆化中学位于城西北,西临苔山,东靠伊逊河,为固守隆化城的北门户。虽然国民党守军的主阵地在苔山,大部分兵力也放在那里,但隆化中学却是城区的核心据点,驻有敌军主力一个营,两点互为掎角之势、打掉隆化中学,就等于给了敌人当头一棒后,一刀直插心脏,同时切断了守军逃往承德的通道。

  地图中的隆化地形

  眼看隆化中学失守,我军又连克苔山碉堡群的四座碉堡,苔山上的隆化守军最高指挥官、敌265团团长汤池,顿感大势已去,率残部突围,被我军阻击截歼。至26日凌晨三点,历经21小时20分钟的隆化战斗结束,我军全歼守敌265团的两个营、师属工兵连和保安团,共1690人。其中打死敌人103人,打伤337人,活捉1250人。

  这就是小学《语文》课本里《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故事背景,这场战斗被称为“第二次隆化战斗”。

  解放战争期间,隆化属我军冀热辽军区所辖,而冀热辽地区正处在华北战场和东北战场的结合部,承德是两个战场的枢纽,隆化则是承德的北大门。这里北通内蒙、东北,南连北平(今北京)及华北地区。因此,这里就成了配合东北、华北作战的外线战场,我必攻敌必守之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八路军和地方武装于1945年8月22日解放了隆化。不久,新成立的隆化县第一届人民政府就在原日本军人独身宿舍和炮楼院内,办起了隆化解放以后第一所中学一一隆化中学。然而,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人民的和平愿望,悍然撕毁了《双十协定》。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向我解放区发起了猖狂进攻。面对国民党的猖狂进攻,我军主动放弃了承德、张家口等一百多座大中城市。国民党13军,也就是那个在河南搞得民怨沸腾,豫湘桂会战被日军打得落花流水的汤恩伯嫡系部队,随即于1946年8月29日占领承德,31日占领隆化。

  “河北省立隆化初级中学校”旧址

  承德成了13军大本营,隆化则作为其54师的师部所在地,隆化中学也成了265团的团部,他们对隆化人民进行了残酷的统治。

  穷人分得地主一只花脸小羊,地主硬要一只五、六十斤的大羊,而且还要花脸的。分了一头小猪,非要两口肥猪不可。庄稼熟了,地主白收了去还不满意,嘴里骂不绝声:

  “穷小子把爷爷的地给种坏了!”

  两间房的地主张景海,清算时向群众点头哈腰,伪装老实,国民党一来,就插腰在街上跳着脚骂:

  “穷光蛋,你们听着,现在八路军走了,怎么分我的东西怎么给我送回来,少了用身上肉填秤。”

  庙子沟的富农刘显忠,反攻倒算的时候,发现退还给他东西里少了一个铁秤砣,就带着还乡团,抓捕了主持减租减息运动的村农会主任,把这位同志钉在木车轮上,残酷虐杀。

  1947年夏季,国民党反动军队,向我东北野战军发起了夏季攻势。为配合东北野野战军的夏季作战,并打开热河局面,根据中央指示,冀热辽军区司令员程子华率部向驻守承锦线的敌13军发动了强大的夏季攻势。但是5月18日开始的隆化战斗并不顺利,我军虽然攻入城区,却一直拿不下隆化中学和苔山,敌我形成僵局,遂于30日主动退出战斗。

  “重机枪掩护突击队向敌人最后之堡垒隆化中学冲锋”

  第一次隆化战斗,虽未能最后攻下苔山和隆化中学,解放隆化,但其意义仍是重大的,有力地配合了历时五十天的东北战场上我军的夏季作战,完成了预定的作战计划,也让隆化广大群众看到了自己军队的力量,增强了必胜信念。仅热西五县在三个月的夏季攻势中,即消灭国民党三千七百人。

  到了1948年,二打隆化前,我军在东北战场上共歼敌二十二万五千余人,迫使国民党军由进攻转入防御,完全丧失了主动权,龟缩于长春、沈阳、锦州。承德的13军,也调出54师和89师增援东北战场,结果被我全歼,大伤元气。后89师基本补齐,54师却名存实亡,只是个空番号了。隆化守军265团,即隶属于89师。

  为了守住隆化,265团费尽心机,团长汤池,江苏如皋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0期毕业,属于死硬少壮派,他的布防仍以苔山和隆化中学为重点防御,形成了28个碉堡群。这些碉堡群与一战隆化相比,布置更加严密,火力更加强大。在碉堡群外还设有鹿寨、铁丝网、外壕等副防御,作为守敌的第二道防线。

  对此,汤池非常满意,一方面在群众面前叫嚣:“隆化是铜墙铁壁,今年的工事比去年还好。”还向13军军长石觉保证:“隆化城坚不可摧,丢了愿输脑袋。”石觉也信心满满,当5月25日我军发起二打隆化时,石觉还对中央社记者夸口说:

  “必定确保隆化无虞,共军如能攻下隆化,我就把承德给他们!”

  “帅旗扎在苔山上,攻占敌第一堡垒群”

  为了二打隆化能取得完胜,冀热辽我军以13倍于敌的绝对优势兵力,野战军、地方部队和民兵相结合,四面包围之后,十一纵于5月25日凌晨4:28发起总攻。经过一上午的激战,敌28个碉堡群被摧毁了20个,敌人完全被分割在苔山和隆化中学两处据点之内,但他们形成交叉火力,互为掎角之势,使我军一时也难以进展。

  15:10,我军第二次总攻击开始。

  15:30,董存瑞所在的三十二师九十六团二营六连,在向中学东北角的主要堡垒推进时,敌在中学东北角的明暗堡群和架在城外的旱河沟上的桥型暗堡,以炽热的交叉火力网,挡住了我军前进的道路。我军先后组织了两次爆破都未成功,敌不断向我军投掷手榴弹,给我很大杀伤,而此时该师九十四团已从学校的东南角冲入中学,如不速速炸毁这个桥型暗堡,九十六团就无法突入中学,以实现两团会师中学,全歼守敌的目的。

  有朋友会问,为啥不用炮轰呢?

  原因很简单,当时的我军家底太薄,冀热辽军区只有一个炮兵旅,全部配属给了这次战斗,也不过有山炮21门,榴弹炮7门,所以好钢得用在刀刃上,专心“伺候”苔山上的敌人,隆化中学就只能用炸药包。只是把炸药包贴上去,要靠战士冲到碉堡跟前,危险性不言而喻。

  宣传干事程抟九所绘隆化中学战斗示意图

  部队上下都知道,此时搞不好就又打成僵局,一打隆化,不少战友就倒在这里,不摘干净隆化中学外围的碉堡,就不能突进隆化中学,不拿下来隆化中学,就难以砸开苔山。拖延时间,只会让更多的战友流血牺牲,怎么办?

  六班班长,共产党员董存瑞同志站了出来。他是团里的“爆破模范”,他所带领的六班,也是团里树立的“爆破模范班”,共产党员是干什么的?一班之长是干什么的?

  董存瑞不是莽夫,脑子一热就上去,此时此刻他很清楚自己要干什么,要怎么干,出现问题要怎么解决。所以他交了最后一次党费,还安排同在爆炸组里的七班长郅顺义,如果我完不成任务,你一定要炸掉它!

  话音未落,董存瑞挟起炸药包,沿着河沿向前运动,郅顺义跟着摔手榴弹做掩护,迅速接近桥型暗堡。可是问题来了,敌人这个桥堡做得刁钻,我们的炸药包没地方搁!放在桥下炸不着碉堡,紧贴桥身又没有支架,此时突然我们的机枪不响了,战后据说只剩下26发子弹。炸药包再不炸响,要么攻势停下来,要么其他同志,就要在没有机枪掩护的情况下,用命来一拨拨来换。

  此时已经来不及再想下去了,董存瑞对郅顺义连喊两声:卧下!卧下!接着拉拽导火索的同时,高喊:

  “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董存瑞烈士的画像和遗像

  当然也有战友回忆说,董存瑞烈士最后喊的是:“连长,冲啊!”

  但这有什么关系呢?

  19岁的董存瑞烈士用自己的年轻生命为代价,不就是在为新中国开辟道路,扫清一个个阻拦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明碉暗堡吗?

  如果说唯一的问题的话,那就是昔日英烈用生命打开的胜利之路,我们如何来如何来坚守?!

  随着董存瑞炸毁桥堡,代理连长白福贵一马当先,带着六连冲过了干河沟。正在他跃上半米多高的墙基,回头招呼身后部队的当口,被敌人的一发子弹击中了头部,当场牺牲。指导员郭成华带着部队,容不得半分钟的停顿,继续向前冲锋,甚至来不及多看一眼,倒在战场上的战友。

  担任营预备队的五连和后续部队都冲上去后,教导员宋兆田同志也上来了,正好遇到了师政治部宣传科加强到六连的宣传干事程抟九。后者告诉宋兆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情况,两人来到桥堡废墟前,只见一堆碎砖乱石,烈士的一切都没有留下。

  复原展示的“董存瑞壮烈牺牲地址”

  如今,董存瑞烈士墓的墓碑后面有一扇小铁门,推开门,正中央放着一口四尺长的棺材,上面粘贴着董存瑞的遗像,棺材里面放着一个木牌,木牌上面是用朱砂写下的九个字:

  “以此木代替烈士遗骨”!

  16:30左右,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程子华,带着前指司令部的同志们进城视察战果。走到隆化中学前面,忽见一个班的战士在那里哭,一问才知道他们的班长董存瑞同志,为掩护全连冲锋,为了减少战友的伤亡,手托炸药包,炸掉了敌桥形碉堡,自己也英勇牺牲。程子华同志一边安慰战士们,一边对身边的秘书齐速同志说:

  “你连夜到董存瑞同志所在的部队去,搜集有关董存瑞同志的事迹,专门写报道给冀察热辽党报,我也要写一专文颂扬英雄。”

  1948年7月11日,中共中央冀热辽分局机关报《群众日报》1版,分别刊发了署名“齐肃”的前线电报道《共产党员奋不顾身,董存瑞自我牺牲使隆化战斗胜利完成》和程子华的文章《董存瑞同志永垂不朽》。

  董存瑞烈士之墓

  1950年9月29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记者王戎的文章《战斗英雄董存瑞和郅顺义》,同年就被编入1950年11月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4册,这是董存瑞第一次进入语文课本。

  董存瑞从入伍到牺牲有两年零九个月,他用自己粉身碎骨,为全中国人民的幸福开辟了道路,虽然19岁的他没有留下后代,但我们每一个享受着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人们,每一代学习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中小学生,不都应该算是董存瑞和2600万英烈的后代吗?

  每一个牺牲者都不该被遗忘,第二次解放隆化的战场上,英勇献身的并不只有前面提到的牺牲在隆化中学的董存瑞和白福贵,还有牺牲在苔山的三十一师副师长李荣顺,牺牲在二沟战斗的九十四团政委周南。

  隆化人民为了自己的解放,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二疙瘩营村李老太太先后送五个儿子:

  李长春、李长青、李长荣、李长秀、李长全参军,李家五兄弟全部牺牲在解放隆化的战场上。

  电影《董存瑞》海报,长春电影制片厂,1955年

  所以这是一场前仆后继的战争,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了中华民族,为了子孙后代,为了新中国,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没有任何犹豫,唯有果敢坚决。

  参加苔山战斗的一位机枪手邢万军同志,晚年回忆说:

  “那次战斗,我们牺牲了一个姓李的(副)师长。其实和董存瑞一样的战友有很多,他只是其中的一个。那次战斗牺牲了很多战士,我亲眼见着牺牲的爆破手就有十几个,你不急眼,那是假的,要不是因为我是机枪手,我也会拿着炸药包冲上去,谁都会那样干,除非你没有阶级感情、战友情意,战场上战友就是生死弟兄。隆化的解放是我们用人堆出来的,是用多条生命换来的。”

  一个倒下,下一个跟上去,第三个已经做好准备——这就是中国革命之路的常态。

  我相信,这条路上,董存瑞烈士并不是第一人,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人!

  又:今天是董存瑞烈士牺牲75周年,谨以此文,缅怀为了创建新中国而光荣牺牲的无数英烈们。

  董存瑞烈士的事迹,我们耳熟能详,传了一代又一代,但在有一段时间里,却被从《语文》课本里“请”出去了,有些人觉得不合时宜了,还被编排成段子,在酒桌上成为某些人的“笑谈”,反对他们的就是了不识时务的异类。

  从这个角度而言,捍卫英烈,也是一场战争,一场持久战,一场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的战争。我虽不才,却愿意做下去,也希望更多的同志们、朋友们,和我一起顶上去,大喊一声:

  “为了新中国,前进!”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