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读一读一九五三年十月、十一月间,毛主席关于农业互助合作问题的两次谈话。这些文字,历经七十余载风雨,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依然值得我们思考。
办好合作社就是抓住“牛鼻子”。毛主席开门见山指出:“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即可带动互助组大发展。” 这话说到了根子上!办社不是为办而办,而是要像火车头一样,带动整个农业生产的前进。在具体部署上,毛主席的指示充满了实事求是的辩证法:一个到两个,至少一个,至多三个,要根据工作情况来定。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办得好,就是标准”。这告诉我们,工作要讲质量,要重实效,不能光追求数量,搞形式主义。
对于那些条件不成熟的地方,主席明确说:“又未完成土改,可以不搞。” 但对于那些工作基础好、群众有要求的地方,就要积极准备,“明年秋收以后,冬季要搞起来。” 这是何等的预见性与计划性!
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由之路,不容回避。谈话中,毛主席高瞻远瞩地指出了道路问题的重要性。他深刻地告诫我们:
“个体农民,增产有限,必须发展互助合作。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难道可以既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又不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吗?”
这段话,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资本主义道路,也是一条“路”,但那是“时间要长,而且最痛苦的道路”。我们搞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定了的!这个根本方向,任何时候都不能模糊,不能动摇。
针对当时一些人鼓吹的“确保私有财产”、“四大自由”,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都是有利于富农和富裕中农的”。我们不是靠法令去禁止,而是要通过办合作社,通过发展集体经济,用事实来教育农民,引导他们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大道。大合作社能解决大问题,小合作社也要研究,互助组也要帮助。这就是要我们多条腿走路,多种形式探索。
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在谈话中,毛主席特别强调了“切合实际”的原则。
“做一切工作,必须切合实际。不合实际就错了。切合实际,就是要看需要与可能。”
发展合作社,既是“需要”——解决供求矛盾、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也要看“可能”——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干部条件。当时办社,既是需要的,也是可能的,潜力很大。如果该办不办,就是右倾;如果不顾条件,强迫命令,就是“左”倾。主席特别指出,“纠正急躁冒进”,不能变成“强迫解散”合作社,那“不管哪一年,都是错的”。这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重温这些谈话,我们能深刻感受到毛主席那种将宏伟战略与具体实践紧密结合的卓越领导艺术。他既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这个“大道”,也时刻关注着办社的具体步骤、速度和方法,强调典型试验,不能冒进,要求“多产粮食”、“成本低”,最终要落实到发展生产力、解决供求矛盾上。
今天,实现共同富裕,同样需要这种战略眼光与务实作风。要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根本方向,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首创精神,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我们要学习毛主席分析问题的方法:看问题要抓住本质,辨明方向;做工作要调查研究,心中有数;干事业要既有满腔热情,又有科学态度。
同志们,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让我们从这些光辉著作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