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光明磊落展志向

光明磊落展志向
——郭振春老师《丹心集 卷一》书评
 

 
  作为一个在外漂泊的龙江人,对家乡历史资料的挖掘,成为了生活的习惯。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郭振春老师。经过交流,发现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有所相通。因缘际会下,有幸得到他的红色文学作品集《丹心集 卷一》。郭老师想让我写书评,实事求是的讲,我是没有这个资格的。他身体力行地宣传红色文化,更是我永远难以项背的。但面对赤子的热血,我是被感动的,便想着总是要写一点东西,权当作为自勉和警醒之用。
  丹心集,我所浅显的理解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是郭老师亲身经历的一部带有时代印记的文化资料集,也是他对坚持自己理想信念的证明。不从规定的价值上进行耕耘,而是从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主观思想进行客观的总结。全书由“红诗歌”、“红词曲”、“红联赋”、“红文章”和“红日记”五个部分组成。郭老师文学功底扎实、文学素养高,奈何我学识有限,关于全书的内容我只有仰望,也只能对一部分内容提出自己浅显的理解。
  “红诗歌”涵盖五绝、五律、七绝、七律、七言排律、古风和歌等形式,将经历的感叹用朴实的文字描述出来。如《七绝·特大春雪感吟》中所写:“六月雪飞惊我魂,竟如窦女诉冤深。苍天未负维权志,总把温情洒向人”。从维护权益的合法诉求上,坚定自己的意志。结合郭振春老师的经历,看似老顽固不懂变通,其实是要把温情洒向人间。颇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之意味,更是体现出面向不公而为民请命之不屈精神。
  “红词曲”有词和曲两种形式。《忆秦娥·斥反动公知》中一句,“崇洋媚外行猫步,欺世盗名施迷雾。”将反动公知的丑陋嘴脸一下子揭开了,把“挂羊头卖狗肉”的底色直接暴露出来了,将“皇帝的新衣”的遮羞布一下子拽下来了。很好,很棒,很巧妙!
  “红联赋”有辞赋和楹联两种形式。作者在对时事的观测下,提出自己的观点,借以给“打嘴炮”的软骨头以猛烈的抨击。如《题佩洛西窜台得逞国人泪目联》:“羞泱泱大国;忍咄咄妖婆。”这里有对破坏两岸统一挑梁小丑的不屑,也有对执政者虎头蛇尾的行为的惋惜。忆及共和国成立初期,一声“不让越过三八线”,成为外国列强难以逾越雷池的噩梦,这响亮的口号至今仍在国人耳畔回响。其实,国家尊严,有时候也得靠“以战止战”的霸气来捍卫。
  “红文章”是郭老师倡导红色文学创作、主张文章要具有战斗性和自身斗争实践的真实写照,内容包罗万象。在《我的红色文学观》中,郭老师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红色文学观形成的过程。并不是说从小就牢固树立,而是“我先后遭遇公、私产被掠夺,陷入底层最弱势群体之中,开始反思自己此前的创作,开始正视文学的方向性,正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思想”。这种深刻的文学观念的转变,对于我们从个体实例来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重要的社会范本。这就是进行正确社会调查的最真实的数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把作者带入到具体环境中,才能让人理解伟人的高瞻远瞩,也更会让人对伟人前瞻性而感觉震撼。
  “红日记”,应是最具有特征魅力的内容板块了。郭振春老师以实际的记录,真切地反映出各个时期的思想情况。他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18岁写起,历经1989年春夏之际的政治风波、国企改革与职工下岗浪潮、传销新型经济骗局、反恐、扫黄打非等历史事件,一直写到他57岁……时代的变化对于个体的影响可见一斑。堪称是中国思潮变化的忠实记录资料。
  《丹心集 卷一》所表现的不仅是“不忘初心”的坚持,更是了解时代中国变迁的重要社会记录,也是坚定信念的定海神针。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