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731》在一拖再拖、一撤再撤之后,终于在9月18日上映。结果,口碑两极分化,褒贬不一。
并不是因为大家否认那段惨烈的历史,而是因为影片质量之粗糙,导演水平之平庸,让人很难接受。
观众能分清楚创作者的艺术水准与历史事件本身的意义,这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影片之外,更值得警惕的是一种逐渐出现的论调:日本的军国主义,似乎又有卷土重来的迹象。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近些年,无论是教科书的篡改,靖国神社的参拜,还是修宪讨论、自卫队的扩军化,都在说明军国主义思潮并未死去,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被重新包装、重新合法化。
人们不免要问:这是否与当年的日本军国主义如出一辙?
答案恐怕是的,确实存在这种趋势。
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感受上,而是要追问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军国主义会死灰复燃?
二战后,日本在美国主导下被强行植入一部宪法,看似是“和平国家”的开端。但必须承认,战后的日本社会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
统治阶级仍然是资本家阶层,国家机器依旧是为资本服务。按照列宁的揭示,帝国主义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只要资本主义的逻辑不变,它就会在危机中不断走向垄断、扩张、侵略,军国主义也就不可避免地会重新成为它的外衣。
尤其是九十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日本长期陷入“失落的三十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生活不稳,年轻人前途渺茫,不平等愈演愈烈。
这样的局面,对统治阶级而言,是危险的。他们最担心的是国内阶级矛盾爆发成社会运动,于是,最惯用的手法便是转移矛盾。把内部的愤怒引向外部,把工人对资本的怨恨转化为民族主义的激情,把对社会不公的愤慨转移成对“外部敌人”的仇恨。军国主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重新推上舞台的。
这一过程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单纯由“右翼政客”个人意志推动的。它背后有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逻辑在起作用。资本需要扩张,需要新的市场和控制力,需要用民族主义制造虚假的团结来掩盖真实的阶级分裂。
日本不过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一个缩影,其轨迹与当年的德国、意大利都有相似之处。
军国主义的复苏,并不只是日本社会的特殊性,而是资本主义世界共同的症候。凡是经济长期停滞、阶级矛盾激化的国家,统治阶级都会倾向于把内部问题包装成外部矛盾,用战争或战争的威胁来掩盖自身的危机。
这种“转移”的策略,短期内或许能维系社会秩序,却必然把整个社会推向新的危险。历史一次次证明,军国主义从来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资本逻辑在危机中的必然表现。
许多人会说,日本毕竟还受到宪法限制,还受到国际秩序约束,军国主义不可能真正复活。但问题恰恰在于,宪法可以被重新解释,国际秩序也可以在资本主义危机中崩塌。我们已经看到,日本在自卫队问题上的“宪法解释”不断松绑,在国际安全事务中扮演越来越积极的军事角色。外部的约束不是根本的保障,根本的问题依旧是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
如果说战争是帝国主义的必然伴侣,那么军国主义就是它的意识形态伪装。它通过美化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强调国家命运,把无数普通人卷入一场并不属于他们的冒险。
那些真正掌握财富和权力的阶层,正是用这种方式把危机转嫁给最底层的人。工人失业,青年迷茫,中产焦虑,最后被绑上“国家复兴”的战车,去为资本的扩张做牺牲。
要避免历史重演,光靠揭露历史真相是不够的。真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明白:军国主义不是偶然的疯子阴谋,而是制度性的必然产物。
只要资本主义的根基不被动摇,军国主义就会以新的面貌反复出现。真正的安全感,真正的和平,不可能建立在资本逻辑之上。
这才是我们需要从今天的日本现象中汲取的深刻教训。警惕军国主义,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纪念,而是对当下社会逻辑的清醒认知。未来是否会重蹈覆辙,不取决于某个政客是否上台,而取决于广大劳动者是否能认清自身的处境,是否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不断制造危机、不断制造战争的资本逻辑。
只有这样,军国主义才可能真正成为历史,而不再以新的形式死灰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