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丰荟:感受生命的温度与历史的脉动——读咏慷的长篇小说《青铜镜》

感受生命的温度与历史的脉动

——读咏慷的长篇小说《青铜镜》

文|丰  荟

  著名评论家周明说:“咏慷是一位劳模作家,他很有责任感,很勤奋,热切关注时代,紧跟时代步伐,能沉下身子深入各个生活领域,这些区域十分边远,人烟稀少,条件极其艰苦……他潜心创作,甘于寂寞,隔一两年就能拿出一部长篇作品。”周明在社会活动中很少见到咏慷,而每次见到他,他都会拿出一本书来。这种勤奋耕耘的犟劲,令人敬佩。

  最近得知,他又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青铜镜》,我便迫不及待地买来,原只打算先随意翻翻,等闲下来再仔细拜读,不料目不暇接的新鲜故事一个接一个,让我根本停不下来,一读就是十几个小时。一系列矛盾冲突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呈现我党、我军、我国审计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我全天都沉浸在《青铜镜》里。一口气读罢,我强烈感觉到:这是一部迄今罕见、难得以我国古代“正衣冠”的青铜镜为意象物和贯穿媒介,立足岭南大地,辐射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景式反映我党、我军、我国审计事业诞生、成长、发展,以及与监察、纪检、公安等部门联合作战,确保我国在经济建设中不改变鲜红颜色,思想艺术品质相当成熟的优秀作品。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蕴含着走向未来的启示。《青铜镜》以历史为骨架,以现实为血肉,将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岁月与近几十年的经济建设紧密相连,巧妙地融合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的宏大叙事,展现了信仰坚定的审计官在维护国家财经安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做出的无私奉献。

  文学是描写人的艺术。高尔基等文学大师都论及“文学就是人学”,提倡在文学作品中写出“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好的小说,最大的魅力是塑造出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青铜镜》着力通过对钟霖审计官家族成员的塑造,以及对其周围同事、领导、反面人物等形形色色人物刻画,构建了多维度、多层次的人物群像,将人物性格与时代风貌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不同性格、不同立场的人物在审计事业中的选择和角色,描绘出一幅幅富有历史纵深感的画卷,使读者在感受历史厚重的同时,也能看到当代社会审计工作的生动实践。教育读者要向生活中并不显眼的星星学习,可以平凡,但一定要有光亮。咏慷最浓墨重彩、刻画得入木三分的是主人公岭南省审计厅厅长钟霖。他和他的父亲 —— 我国红色政权审计事业创始人阮啸仙带出的老红军钟石,以及儿子钟念,祖孙三代都是军旅生涯的审计官。虽然阮啸仙战斗的年代离钟霖很远,但他始终藏在钟霖的内心深处。钟石、钟霖、钟念渴望公平正义,崇尚艰苦奋斗,阮啸仙是祖孙三代的偶像。他们牢记并践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请看小说里情真意切地描述:

  1935 年 3 月,阮啸仙在指挥突围的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 38 岁。那一仗钟石负了重伤,因昏死在地而侥幸捡得一条命。

  钟石打开尘封的记忆,对儿孙谈了许多。长谈后,钟石带他们从东莞长驱几百里前往阮啸仙的故乡。

  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先烈,河源县人民政府于 1958 年 12 月在人民广场西面建立了啸仙烈士陵园,雕像棱角分明,通体俊朗、刚正,又散发出几分柔美、细腻。钟石、钟霖和钟念认为它的美,主要取决于它的主人,也就是安葬在陵园里面的那个红军审计官。他以最坚定的信仰、最壮烈的业绩,使它成为人世间最美的墓地。

  钟石、钟霖和钟念在烈士纪念碑面前伫立很久,他们暗自发出一个天真的设问 —— 是不是拥有最美灵魂的人才有可能拥有一座美丽的陵园?那么即便他的坟墓原先曾不那么美,风霜、雨雪会在战火中对它侵蚀。但它能因了主人的心灵和事迹,慢慢完成最美的建造。

  ……钟石带领儿、孙又一次站在阮啸仙面前,钟石打开尘封的记忆,对儿、孙说:“多年前陈毅元帅为悼念阮啸仙提笔赋诗‘审计呕心血,主政见威严’,这既是对他功绩的生动讴歌,又是对审计官公正品格的形象概括。”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曾建立起独立的审计机构和比较健全的审计制度,要求“凡部队的经费、粮秣、被服等开支的预、决算,均须经过审计机关审批。”

  望着钟石沧桑的面庞,钟霖和钟念父子俩禁不住一同感慨:“我军战争年代相当完善的审计事业,真像史诗般振聋发聩啊!”(见《青铜镜》018 页)

  咏慷紧密围绕社会现实,用饱满的激情、细腻的笔触,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惊心动魄的审计案例,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审计官参与过的大案要案查处、财经纪律大检查、“倾斜经费”审计、战备工程审计、出包工程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创建审计事务所等,环环相扣,把钟霖、钟石、钟念执着地热爱自己所投身的事业,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都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 钟霖一直把阮啸仙等红军审计官当作人生偶像,刚正不阿,严守原则;钟石饱经沧桑、沉稳细致;钟念精明干练、深情真挚。以及他们与妻子、家人之间的故事,性格鲜明,情节感人,敢爱敢恨。与之相反,腐败分子辜守厚首鼠两端、狡猾钻营;李和流氓成性、负隅顽抗;张澎寡廉鲜耻、丑恶不堪……一一跃然纸上。这些“正”与“邪”的殊死较量,“善”与“恶”的斗智斗勇,展现了审计工作者与腐败分子斗争的激烈与残酷,传递了正能量与希望。

  请看小说里扣人心弦的描写:

  为抗拒调查,蒙混过关,李和先来“软”的,“热情”得微妙而难以言喻,请钟霖等吃饭、一一送上“红包”。他跟手下人窃窃私议:“既然钟霖那帮家伙来了,就请他们喝酒,把他们灌得迷迷糊糊,还查个屁!”

  李和万万没料到,钟霖等都不赴酒宴、不收“红包”,也不参加任何“消遣”。

  他见“软”的不行,便怂恿手下借酒撒疯,气焰嚣张地威胁钟霖:“想叫我们死,小心自己也不能活!”

  这天夜里,钟霖频频接到匿名电话:“注意,这地方可不是好待的!”

  一天,为调查案情,钟霖要去趟某县。那李和的手下知道后一定要搭车同往。

  路上他酒气熏天,借酒撒疯,骂同车人:“你们这些不知道好歹的家伙……”

  “停车!”钟霖只觉得太阳穴一跳一跳地刺痛,怒不可遏地厉声喝道,“你,下去!”

  人的脸色是心灵的晴雨表。那李和的手下瞪着被烈酒烧红的眼睛,把钟霖也拉下车,并使劲一撞,将他撞过了栏杆,滚到十几米深的坡下。随行的审计员见状,血直往头上涌,急忙去拉那李和的手下。谁知此人气势汹汹地反而与他扭打起来,直至将他打得口鼻流血,还气势汹汹地威胁:“姓钟的,你们想必都了解些历史吧?这里历来是土匪窝,你们这样搞,恐怕是进得来,出不去!”

  钟霖的回答是:“怕死就不干审计了!”

  在北京时刻关注着案情进展的国家审计部门有关领导听到此信息,立即极光火地打电话给钟霖:

  “敢对审计人员动手,还了得?事儿绝不能算完,一定要严肃追究!”

  (见《青铜镜》175 页至 176 页)

  《青铜镜》以独特视角和深刻主题,勾勒了一幅跨越时代、跨越地域的壮丽画卷,通过揭示腐败现象的危害和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对中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艺术再现,对审计官坚守初心、勇于担当的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精神进行了褒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经济建设与反腐倡廉斗争进行了深刻思考与歌颂,对当前社会的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要的警示和教育意义,足能唤起人们对各种违法、违规现象的愤懑、警觉和深思。

  《青铜镜》立意深邃,视野开阔,凝重大气,不仅用从古至今极富特色的青铜镜寓意审计工作明镜高悬、公正无私,而且照应着钟霖等人物内心世界的自我审视与道德追求。他们执着地坚守廉洁奉公、一尘不染、明察秋毫的优良传统,为整部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思考。

  作为一部反映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现象的小说,《青铜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对于研究我国审计事业发展和反腐倡廉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价值,构成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值得广大读者细细品味与深思。相信不仅当代人读后会受到深刻警示和强烈感染,而且多年后这部作品仍会对读者起到启迪、忆念、感染作用,展现出其特殊的价值。

  鲁迅有句名言:“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说到《青铜镜》,就不得不谈及著名评论家傅溪鹏对咏慷笔名的论述:“咏慷,本名陈永康。我想,他之所以选用这个笔名,可能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他当作家的心志,‘咏’,即诵咏颂扬讴歌;‘慷’,即情绪激昂,慷慨陈词,激情讴歌那些时代英杰,讴歌他们的丰功伟绩和他们的崇高品格。二是‘咏慷’虽为笔名,但读音与本名相同,升华了名字的品位。咏慷的生长环境,影响了他的追求志向,造就了他的创作成果。他有机会受到毛主席接见并握手,又数次见到周总理等高层领导人物,并通过各种渠道采写两位领袖和 30 位开国将帅,一生中能够做到以上三件事的作家,恐怕很难再找出第二位了。咏慷是一位幸运的作家、特殊的作家、稀有的作家。‘文如其人’,这句话,用在他身上很贴切。之所以能写出这样质朴纯真的文字,首先咏慷是一位质朴纯真的人,这是与他多年接触交往的真切自然感觉。当看过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访问咏慷的专题片《实话实说》《大家看法》《夫妻剧场》后,我的这种感觉便更为强烈,更坚定这样的结论:质朴勤奋的作家咏慷!他那些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的生动故事,不就是这位作家文学创作长河里涌现出来的许许多多美丽浪花……”(见《独树一帜的散文集群》)

  咏慷能创作出这部作品不是偶然,他付出了多年心血,与审计事业颇有缘分 —— 他由基层部队调至解放军总部机关,曾长期负责部门宣传工作,与大批审计官成为朋友,搜集、积累大量素材。追溯创作这部小说的缘由,他认为要归功于十几年的生活经历。彼时,咏慷发现,由于工作性质的局限,审计官未能像其他职业那样大张旗鼓地宣传,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鲜为人知。为了全方位了解他们,咏慷不辞劳苦,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华北平原到云贵高原,从大漠边疆到东南沿海,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一个个可敬可爱的审计官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他面前。咏慷从他们身上看到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记忆刻骨铭心,创作力透纸背。

  好作品必须怀着真情创作。在小说中咏慷与熟悉的审计官重逢,再现自己的珍贵记忆,这是真正沉浸式的创作。正是审计官的精神品质和人格力量支撑咏慷在创作中坚持不懈,他总觉得,若不用作品体现出来,他会于心不安,创作这部小说最原始的冲动、初心即源于此。功夫不负有心人,咏慷通过多年努力,终于创作出这部长篇小说。

  《青铜镜》结尾以温柔而深沉的笔触,点染出审计官们对峥嵘岁月的回顾,充满一种穿透日常生活表象的诗意表达,让记忆在流逝的时间中焕发光彩。其散文式的语言克制而真挚,既富有文学性,又充满人情味,细细读来,仿佛在岁月的斑驳光影中,感受生命的温度与历史的脉动。

  (文章出处:《潇湘文化研究》第一辑)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