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 恩 难 辞
赵剑斌 著
一部描绘有为青年底层奋斗的坎坷经历
以及反思社会体制改革问题的长篇力作
北大教授孔庆东评价本书写的“内容很扎实”,称本书作者为“有胆识有思想的无产阶级作家”
作者简介:
赵剑斌:男、大学本科、曾当过哈尔滨三大动力厂工人、厂企业报编辑、厂劳动服务公司基建工程队队长,调到商业部门任业务员、商城部门经理,下岗后给私企打过工,被企业职工集体无记名投票推选为民主管委会领导,为了胜任这份没有薪水的工作,辞去了刚刚应聘录取的民办大学教师的岗位,为了谋生,找了一个白天可以为职工办事而晚间去上班打更的活儿,以后又换了上班时间比较自由的公益岗位工作,通过多年种种合法维权斗争,经市长专题会议形成文件由财政拨款八千万元解决国企改制拖欠1400名职工工资福利问题,退休后被聘为某红色企业执行顾问,工作几年后二次退休。
1985年始发表文学作品,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原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文联文学创作所特聘作家。出版过三部长篇小说:《父恩难辞》(40万字,2000年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新潮旋风》(38万字,2009年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钢城》(36万字,2011年中国文化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年初到北京采访美籍来华专家寒春,编著《阳早寒春红色传奇》在多家网站连载。本书《父恩难辞》第一次出版时由当时最大的网站《中华网》长篇连载过,这次在贵社出版属于再版。
工人阶级作家赵剑斌新浪微博
weibo.com/1612187865
“我在掩卷遐思后,感到小说的厚重。”
“作家奉献给读者的绝不止于反腐败内容,作家的视野更为宽阔与辽远,更为深刻和深邃,更为复杂和多样。小说以浓重笔墨记录下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真实,是描绘社会转型期社会现实的历史长卷。”
——江南尘(陈凤翚,笔名江南尘:
原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为本书作序)
“近来写社会问题的小说不少,多理念化,情节单一,人物概念化,读后难以留下印象,赵剑斌所著社会问题小说《父恩难辞》与众不同,容量厚重,揭示发人深省。”“有人说,小说是民族的秘史,《父恩难辞》揭示出的事实也是从当代政治、历史、经济专著里无法读到的。”
——崔慕良(原吉林省公主岭日报文艺版主编,作家,文艺评论家,为本书作序)
“有胆识有思想的无产阶级作家”“赵剑斌的两本长篇小说《父恩难辞》《新潮旋风》内容很扎实,写出了当今工人阶级的苦难和抗争。新世纪的无产阶级文学风生水起了!”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书评引自孔庆东新浪博客和长篇小说《钢城》序言)
内容提要:
小说以上个世纪八十年中期到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北方某城市为时代背景,全方位展开一个交织爱恩情仇的故事。主人公张志全是一个正直、上进、有理想追求的青年,成长于一个工人家庭。小说以张志全寻找生父施德安为主线,辅之以他与三个女性的爱情纠葛,通过张志全在社会底层的进取奋斗,父子相认,兄弟间不同的人生道路的碰撞,多角度、多层面地塑造了张志全这一战胜权钱交易的诱惑,不断完善自我的艺术形象。
作品悬念丛生,情节曲折跌宕,爱情纠葛真实生动,人物命运富有传奇性。语言风格平实明快,富有抒情性、哲理性,时代感突出。作品揭示了腐败、特权滋生的社会环境和土壤,批判了封建裙带意识,展现少数知识分子市侩化的丑态,感人至深地将一代青年在改革年代遭遇的迷离情爱、事业艰辛、路途窘困逐次展开,反映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为青年拒绝诱惑、自我奋斗,将人生价值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的拼搏精神。
目 录
江南尘:描绘社会转型期现实生活的历史长卷——序《父恩难辞》
崔慕良:“狼来了”不再是瞎话——序《父恩难辞》
父恩难辞
第一部 平民青年在困境中成长
第一部 从前的热诚难以复归
第一部 不寻常的父子之情
第一部 转机从“无奈”开始
描绘社会转型期社会现实的历史长卷——序《父恩难辞》
江南尘
读哈尔滨作家赵剑斌小说《父恩难辞》,我感到惊喜。小说40万字,很快读完,故事结束,我在掩卷遐思后,感到小说的厚重。
小说问世后,引起相当广泛关注,已有许多评论,对这部小说予以积极评价。作者第一部小说就获得如此热烈反响,难能可贵。 评论家大多肯定这部小说反腐倡廉主题,从这个视角发掘小说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我想,描写20世纪后20年的城市小说,不能不涉及反腐败内容,这是经历过那段生活的人,无法回避的严酷现实。不过,我以为,评价这部小说的意义,似乎应该把视角放得高远些。既要看到反腐倡廉内容,更要看到小说反映的复杂广阔的社会生活诸多领域。与其说这是一部反腐倡廉小说,毋宁说这只是小说的背景,刻画人物的环境,作家奉献给读者的绝不止于反腐败内容。作家的视野更为宽阔与辽远,更为深刻和深邃,更为复杂和多样。小说以浓笔重墨记录下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真实,是描绘社会转型期现实生活的历史长卷。
故事确实富于传奇性,小说围绕主人公张志全展开的生活场景,起落跌宕,曲折离奇。故事环绕三个家庭展开。先后走出主人公的养父,生父,岳父,可说是三位父亲,还有主人公的生母、养母和岳母,可说是三位母亲,与主人公不期而遇的还有三位女友,由这些众多人物的不同性格,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个人纠葛,家庭裂变,多角度多层面揭示迅疾变革中的社会横断面,让我们回味改革开放初期的矛盾,艰难,沉重。
小说展示的社会转型期,充满矛盾。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新旧交织,变革与保守,有序与无序,期盼与焦灼,前进中的混乱,混乱中的前进,是人人都要直面的现实。这无异于凤凰涅槃。在这个过程里,转型与转轨并行,导致心理失衡,欲望膨胀,疯狂的,堕落的,犹疑的,清醒的,无不在选择自己的定位。我们记得发生在身边的种种世象,知道转型期并非一眼望穿的金色阳光大道。这与历史传统,文化积淀,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作家反映的正是这个转折时期特定历史阶段的横断面,是从一个特殊视角观察生存状态,是选择的结果。故事中的人物群像,无一不在转型期作出自己的选择。生活在同一蓝天下,结局各异,完全是自我选择的结果。虽然个人命运是和历史的命运,时代的命运连在一起,最后的区别却仅仅在于主动选择。这也许是作家刻意发出的警示。
文学是人学。故事发生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作家着力刻画张志全在复杂环境里经受磨砺的人格成熟过程。从一个卑微的施工员,最后走进开发公司高层,终于从种种矛盾困惑躁动不安中找到人生定位。等待他的也许还有更多的人生试题,我们却有理由相信张志全最后的表白:"我知道应该怎么样生活,怎么样工作。"真正的希望还在未来。
得知作家创作艰难经历,深为感动。从小说里鲜活人物中可以感知作家社会良知与责任感。我相信,他的创作丰收,还在以后。
2002年8月
(此文分别由黑龙江经济报和黑龙江晨报刊载 )
(作者江南尘,原名陈凤翚:原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共黑龙江省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杂文家)
“狼来了”不再是瞎话
——序《父恩难辞》
崔慕良
近来写社会问题的小说不少,多理念化情节单一,人物概念化,读后难以留下印象。赵剑斌所著长篇社会问题小说《父恩难辞》与众不同。容量厚重,揭示发人深省。
一、小说内容丰富、耐读
小说通过一个青年工人家境的前后变化,写了本份工人的贫困无奈,权贵人物的弄权、谋私,八旗子弟的贫婪,奢侈,有为青年摆脱困境的艰难,权钱交易的丑恶内幕等等,这些事情触目惊心又司空见惯。有人说,小说是民族的秘史。《父恩难辞》揭示出的事实,也是从当代政治,历史,经济专著里无法读到的。这让我想起恩格斯在论及巴尔扎克时所说的话:"在他的《人间喜剧》里,给予我们一部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历史……"我们也能从《父恩难辞》中全面认识今天的社会,从诸多矛盾交织中,了解社会前进之艰难原因,从而产生变革的愿望。这是本书重要价值所在。
二、作者强烈的平民意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所产生的共鸣增强了作品的震撼力
《父恩难辞》作者站在平民立场上,用平民眼光解读社会,用平民的情结塑造人物形象。对买官卖官的憎恶。对"没钱不办事,有钱滥办事"的愤怒,对分配不公的不满,对被压制人才的同情等等。作者是平民的代表人,表现了普通老百姓的忧患意识。不掩美不遮丑,既唱赞歌又唱挽歌。在这部小说里揭露了大量社会上的腐败,"狼来了"不再是瞎话,亡党亡国之谈不再是政治家,理论家耸人听闻的预言,而是活生生的现实警示。平民的愤怒情绪在这里得到了释放,为缓解社会矛盾,作家的赤诚之心跃然纸上。
三、作者选择矛盾最尖锐处切入,增强了可读性
由于历史欠帐,很长时期以来。住房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面是高楼大厦,一面是破旧的平房。尽管同处一片蓝天下,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处境。住楼房者难道都那么有德、有能、有贡献吗?住小平房都真的无德,无能,无贡献吗?作者回答是否定的,为什么会产生颠倒呢?是社会腐败的结果。作者围绕建房分房的争斗描写,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世界,而去掉幻想。世上没有救世主。不管是贴金还是包银,都是假的!连法律天平的支点都可以移动,公平不再存在。对分配不公,或认可或反抗;认可是等待,反抗是争取。该何去何从?《父恩难辞》给国民开出了健体强魄的药方。
《父恩难辞》主要人物性格鲜明
按通行说法,张志全是一号人物。他在中国知识分子多灾多难的一九五七年来到人世。父亲因是右派被发落,母亲受父亲株连,在孤立无援的情况生下他不久撤手人寰。他被一位工人收养,成为工人的儿子,长大后只能先当工人。但他不安于现状,勤奋好学。取得大专文凭,当上一名施工员。他的处境并没因他个人努力而改观,他无根基,无靠山,别人刁难他,排挤他,结果是好事没有他的份,坏事少不了他。他奋力抗争,终无济于事。只好在无希望中生活、工作。一条成才之路堵死了,庸才之路依权势洞开,这是我们国家的可悲之处。只有认了他飞黄腾达的生父,境况才有所改观。作者写他,是写环境对人才发展的压抑,是写"血统"对人才的影响,而这些都要与社会进步格格不入。我们看到的是失望大于希望。张志全最后委以重任。他还能牢记他是工人的儿了吗?在没有父辈的庇护下。或在旧势力因袭下,他能担此重任吗?希望中又掺进一份担心。
五、张志全有三个父亲:生父、养父、岳父
生父施德安,一九五七年被错划为右派,发配黑龙江改造,受尽凌辱,值得同情。但落实政策后,为保官位,依附仇人,仰人鼻息,行为可憎。虽然他为官不那么贪,但遇事先考虑自己的官位,为保官位,不惜放弃原则,行为就可憎了。尽管他也忏悔,也有舔犊之情,终难再现当年有为青年形象。成为正少邪多的人物。施德安的蜕变,是多种社会不良思潮扭曲的结果,施德安自己有责任,当权者更有责任,这也是我们社会的可悲之处,足以唤起人们反省。一个不会反省的民族,难以长成巨人。
养父张万金,是个"扛大个"的基层工人,"官"衔为领人干活的班组长,七口之家,生活困难,一家人一个月只能吃一回肉。当班组里人到他家找他议论班组里的事,他总是叫孩子打酒割肉,平时只能是咸菜就饭。这里表现了一个基层工人的豁达。为了能让一个儿子进国营单位,他不得不提前退休,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一个转国营的指标,给哪个孩子呢?他力排众议,把指标给了养子张志全,他不是按"血统"选择接班人,而是按"有为"选择接班人,表现了一个工人的大公无私。对张万金,作者着墨不多,却跃然纸上,是全书中最可亲可敬的人物。
岳父严玉柱,作者着墨较多,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严玉柱出身工会干部,在位期间给困难职工办了很多好事,为人称道。退休以后,为继续帮助人,只好讨过去的人情债,放今天的人情债,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儿子严东在古怪老爹面前贩卖庸俗的人生哲学,说明严玉柱性格的两重性:既有工人热心肠的一面,又有干部迂腐的一面;他在社会变迁,人生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失落感很强烈。他需要社会认可他,但无能为力显得可怜。分析起来这不是严玉柱的错,是社会的复杂环境造成了他性格的复杂,这是一个美学上的新形象。在他的行为中,为争回四两鱼,不依不饶,最后逼迫小贩认罪错,添秤,是最光彩的一笔。这样的行为多一些,严玉柱也会比现在更可爱些。
值得一提的是小人物梁岩,他是农家子弟。城里没他立足之地,他靠自己的聪明认识了这个社会,靠送礼当上了小包工头,他又投靠成了权势人家的"准女婿"。他阿谀奉承,可鄙,有时为抢一块肥肉,也会凶像毕露。这是小人物保护自己利益的行为,可以理解。他爬上上层社会以后,还能返朴归真吗?难!形势逼人变不是一句空话。腐败不根除,梁岩靠攀龙附凤的本领,会成为社会举足轻重的人物,甚至一方主宰。现实也逼迫别人学他,这就可怕了。梁岩是农村青年的另一类,他走的不是农村青年的常规之路,是市场经济造就的新人物,具有美学价值。
张志全是当正面人物写的,代表了社会的希望。但他掌权以后还会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吗?在他去看生父的路上,向妻子严莉表白:"我是施家的大儿子,也是工人的儿子……"这能证明他不变吗?记住:他血管里流着施德安的血,是犯罪分子施光的孪生兄弟。"父恩难辞":可理解为父亲给予的不能不要,就足以让人担心了。作者以"父恩难辞"作为书名,也表明作者的担心;好人掌权社会就会好,但这个老百姓的愿望无法实现。改造社会弊端,呼唤强有力的机制,这是《父恩难辞》给我们的答案,读者也会因此保持一份独有的清醒。
2001年7月
(作者崔慕良,笔名老莫:就职于吉林省长春公主岭日报社,是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写过很多杂文、寓言、文艺评论的作家、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