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3月14日纪念马克思逝世142周年

马克思主义在毛主席的继承发扬下光芒万丈

——纪念马克思逝世142周年

理想燃烧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与世长辞,但他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却如星火燎原,照亮了人类追求解放与发展的道路。142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望历史,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更在中国大地上结出过丰硕的果实。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树立了光辉典范。

  一、《共产党宣言》的科学真理与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性

  《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其核心思想在于“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在《宣言》七篇序言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性需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一思想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近代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淖,毛泽东深刻认识到,照搬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模式无法解决中国的特殊问题。他提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基于此,毛泽东摒弃了教条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与农民革命主力军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


   二、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其核心在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活的灵魂,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全过程。
  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将《共产党宣言》的阶级斗争思想转化为中国革命的具体策略。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他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领导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他结合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形成《论持久战》等战略思想,最终凝聚全民力量取得胜利。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一道路打破了城市中心论的束缚,成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典范。正如中共七大上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进一步指导社会主义改造,解放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翻身成为国家主人,社会主人,历史主人,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使新中国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95%国人是文盲,落后西方二百年的工业科技状况,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山河,取得巨大经济成就,成为工业体系完整独立,拥有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的处于世界领先的科技发展水平的社会主义强国。只用了二十几年时间就走完了资本主义二百年的工业科技发展历程。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主席敏锐发现苏联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教训,毛主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


  要守住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保住劳动人民的国家主人地位,就要改造世界观,文化上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赶下舞台,工农兵劳动人民占领文化阵地。不忘共产党反剥削反压迫的初心,牢记共产党为共产主义继续革命的使命。

  三、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的不竭动力是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逝世142年后,他的思想依然焕发着真理的光芒。毛泽东同志以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革命的行动纲领,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创新理论、从欧洲到东方再指导世界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跨越。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更要牢记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扬的新高峰,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的不竭动力是毛泽东思想。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才能在通向共产主义的大道上披荆斩棘!


2025年3月14日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