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与国防部长绍伊古举行视频会议时宣布,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的红场阅兵将于2020年6月24日举行,并命令俄国防部开始进行阅兵的各项准备。
已是众所周知,这次红场阅兵原本定于5月9日,但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仅举行了由75架战机组成的空中阅兵式,其他部分已决定延期至6月24日,其实,这个日子与卫国战争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而与红场阅兵有关的历史往事就更多了。
一、卫国战争胜利与阅兵式
俄罗斯所称的卫国战争,始于德国入侵前苏联的1941年6月22日,止于德国无条件投降生效的1945年5月9日,即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
虽然德国于5月8日签下投降书,但军事行动并未停止,此后连续收复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挪威等;6月5日,苏、美、英、法正式宣告接收德国最高政权;6月24日,苏联在莫斯科红场举行胜利阅兵式。
要知道,在红场定期举行的阅兵式(后文详叙),原本主要是5月1日的五一国际劳动节、11月7日的十月革命纪念日,至1965年5月9日,首次举行了纪念卫国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斯胜利)20周年阅兵式,若追根溯源的话,自然是1945年6月24日的卫国战争胜利阅兵式了,所以,今年延期举行的日子反而是历史重现。
其实,莫斯科举行阅兵式起初并非在红场,而是郊外的霍登广场,还曾发生一次举世瞩目的惨案,当时晚清重臣李鸿章就在莫斯科。
二、红场阅兵的源起
那是1896年5月18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式在莫斯科举行。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当时俄国的首都是彼得格勒(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但莫斯科一直被视为第二首都,尼古拉二世的祖父、父亲均曾将加冕式定在这里,登基仪式在克里姆林宫,庆祝活动在霍登广场,霍登广场原本是一个赛马场,当时已被莫斯科卫戍军占用当作校场。
出席加冕活动的各国贵宾超过7000人,包括欧洲大部分皇室成员,还有首次出访欧美的李鸿章,此前他准备去德、法、英等国,但俄国抢先一步在苏伊士运河北口将其接走。
当日清晨,至少有50万人(有说150万)涌入霍登广场,结果发生踩踏事件,沙俄官方公布死亡1389人,但媒体报称约有4000余人死亡、3000多人重伤、5万余人受伤,即“霍登惨案”,其对尼古拉二世执政威信的影响可想而知。
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武装向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由此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即“十月革命”。
1918年11月7日,苏俄红军举行纪念十月革命1周年阅兵式,地点仍在莫斯科霍登广场。
1922年12月,莫斯科被正式确立为苏联首都。
1923年5月1日,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首次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并由此形成传统。
三、最为壮烈的红场阅兵
红场阅兵已有近百年历史,在早期只是间隔举行,自1967年始,除苏联解体初期的1991年~1994年,可谓是年年举行,有时一年两次,但最壮烈且最令全世界记忆深刻的,当属1941年11月7日的纪念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
那年5月1日,在红场举行了庆祝五一阅兵式,但德国于6月22日入侵苏联,由于是突然袭击,又采用的是闪电战,所以德军几乎是长驱直入。
9月30日,莫斯科保卫战正式打响,在纵深数百公里的防线上,德军遭到巨大麻烦与伤亡,抱着誓死决心的苏军更是损失惨重,至11月中旬,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
需要说明的是,德军针对莫斯科发起的“1941年秋季攻势”(其为始于10月2日的“台风计划”之总攻行动)是在11月13日,此前德军主力部队在艰难扫清外围后,分别集结在莫斯科百余公里外;11月30日,德陆军上将艾里希·霍普纳所率第四坦克集团军的一个工程摩托营,一度冲至仅距莫斯科中心8公里处,由此有了一个说法,即德军可用望远镜看到克里姆林宫钟楼顶端的红星。
也就是说,德军真正兵临莫斯科城下,与11月7日红场阅兵有一个时间差,但德空军可以轻而易举进行空袭,陆军摩托化部队也可在数小时内兵临城下,所以战情异常危急。
这就要说到执意坚守在莫斯科的斯大林了,他在10月就有意举行一次鼓舞士气的阅兵式,11月1日,在与朱可夫商讨后才下定决心,而受阅部队接到正式命令是在4日,斯大林本人得知具体时段则是在6日傍晚,由此可见保密程度与危急状态。
11月7日清晨,莫斯科迎来入冬首次大雪,纪念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如期举行,参阅部队以坦克、装甲机械化部队为主,伴有陆军步兵、海军官兵、防空炮兵、骑兵、军事院校学员、内务部队,以及具有特种作战性质的“独立特别机动旅(OMSBON)”属下2个营。其中,有的部队原本就是要调往前线,在参加阅兵式后,就从红场直接出发了。
与此同时,在苏联战时首都古比雪夫、军工重镇沃罗涅日也举行了阅兵式。
莫斯科因为降下入冬首次大雪,空军战机的受阅部分被取消。当然,德军尤其其空军的行动也被迫停止,无法对红场阅兵式造成干扰。
对此,亲自检阅的斯大林手指天空说:
【“布尔什维克是幸运的,老天也站在我们这边。”】
事实上,由于比较仓促且是战时,此次红场阅兵的场面不算宏大,行进队列也并不整齐,其间还发生坦克故障趴窝的情况,不得不派其他坦克调头将其拖走。
不过,持续一个小时的阅兵式,加之斯大林的现场演讲(由于录音师未能及时赶到,在补录后用于广播),极大地振奋了军民士气,随后以此为由进行的外交活动,则令盟国之间的沟通与关系愈加密切,而苏军在12月5日乘势发起反攻。
事实上,围攻莫斯科的德军主力部队、先锋机械化部队,实际被分别阻挡在32公里、25公里外,正是因为军民的浴血奋战,使得莫斯科没有像斯大林格勒那样打成惨烈的巷战,并成为扭转卫国战争的起点。
四、红场阅兵的变革与精彩瞬间
前文曾讲,1965年5月9日,在红场首次举行了纪念卫国战争胜利20周年阅兵,但并未形成传统,而每年重点举行的是11月7日纪念十月革命阅兵式;至1985年、1990年,分别举行了逢十、逢五的纪念卫国战争胜利阅兵式。
自苏联解体后的1995年5月9日始,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阅兵式才成为每年的固定活动;自2005年11月7日始,停止多年的纪念十月革命阅兵式,更名为“纪念1941年11月7日红场阅兵”阅兵式,并成为每年的固定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5月9日,中国三军仪仗队受邀首次出现在莫斯科红场,参加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
当中国三军仪仗队迈着整齐的步伐,伴着俄罗斯民众耳熟能详的《喀秋莎》通过红场时,引来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