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84年前,毛泽东第一次公开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

  1939年2月,延安春寒料峭,人们裹紧了羊皮袄仍会感到丝丝凉意,但街道上却又格外热闹。1月17日到2月4日是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召开的日子,来自边区各地的参会者齐聚延安,为寒冷的季节增添了暖意。

  今天的人们恐怕难以想象,在这欣欣向荣的画面背后,陕甘宁边区正面临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

  01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把主要兵力用于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

  延安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的首府,从1938年11月20日开始,先后17次遭到日军空袭,几乎被炸成一片废墟。

  但即使是这样的延安,仍然充满了魅力。自全民族抗战开始,不畏艰难险阻奔赴延安的青年知识分子络绎不绝。

  这座原居民不到3000人的陕北小城人口暴涨到好几万人,吃饭成了大问题。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不顾物价水平飞涨和八路军队伍迅速壮大的实际,屡次拒绝中共提出的增加军饷的要求,有时还暂停发放薪饷,进一步加剧了边区政府的财政困难。

  1939年2月2日,边区生产委员会成立,中共中央也在延安召开了一场盛大的生产动员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演讲,第一次公开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随后,一场以“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为目标的大生产运动迅速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起来。

  杨家岭在1938年到1947年是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大生产运动开始后,这里的每个单位和个人都被分配了生产任务。

  在毛泽东的坚持下,生产委员会在他住的窑洞下方划出一块菜地。此后,毛泽东便时常趁着工作间隙,扛着镢头去地里忙活。

  02

  那时,虽然陕甘宁边区所有人都投入到劳动中,但由于生产分散、规模小,效益并不高。这引起了农林专家乐天宇的注意。

  1940年6月,乐天宇率领一支6人考察队从延安出发,辗转47天,行程一千多里,采集了2000多种标本,考察了整个边区的土壤、气候、森林及其分布情况。

  他们发现,在延安东南部45公里处有片叫“烂泥洼”的荒地,方圆一二百里,水源丰足,土质肥沃。如果都种上粮食,边区的粮食供应就有了保障。

  李富春把考察队的发现上报给中央主要领导。毛泽东知道后,立刻派人把乐天宇请来。乐天宇向毛泽东详细介绍了“烂泥洼”的情况,毛泽东当即决定让乐天宇跟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同志一起再去考察。

  和毛泽东一样,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也十分关注荒地的情况。

  1940年9月,在乐天宇等人的陪同下,朱德第一次来到了那片传说中的土地。眼前丘陵起伏,沼泽遍地,渺无人烟。但仔细看去,土质绵软透水性好,有三条河川流过,青山绿水连绵不绝,是适宜耕种的好地方。

  朱德对大家说:“这片水草地,泥是烂了一些,要是开田种水稻,会变成田连阡陌的江南水乡。”“我看,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南泥湾吧。

图:南泥湾

  03

  1941年3月,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高唱着“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建设保卫党中央”的战歌,浩浩荡荡地正式开进南泥湾。

  初到南泥湾,为抓紧时间开荒,战士们用砍来的树枝搭起窝棚作为临时住所。然而,草棚漏风,沼泽寒湿,战士们纷纷病倒了。

  为改变这种状况,旅长王震组织力量在开荒的同时突击打窑。从挖窑洞砌墙到伐木锯板制造门窗,将士们从无到有,建造起自己的家园。

  住房问题逐步得到改善,伙食条件也必须跟上来。

  延安的冬天冰天雪地,冷得可怕。第718团团长陈宗尧身先士卒,率领背粮队渡过延河。

  南泥湾盛产苦菜、甜苣、野蒜、木耳等野菜,采一次就够一餐食用。想吃肉也不难,山鸡换毛时,战士们跑步就能追上。而河沟、水渠中不但有鱼有虾,还有泥鳅和黄鳝。

  在第359旅官兵的努力建设下,基本生活问题逐渐得到解决。他们总算在荒凉的南泥湾立住了脚跟!

  然而,在接下来的开荒生产中,还有更多的困难需要他们去克服……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