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读史:布衣出身的刘邦凭什么打败了贵族出身的项羽?

  对于秦朝末年楚汉争霸的这段历史,绝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从象棋的楚河汉界,到电影《霸王别姬》,大家对刘邦和项羽故事,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

  同时,大家也都会有类似的疑问或思索,即刘邦为什么最终取得了胜利?项羽最终为什么会失败?如果项羽度过乌江,还有翻盘的机会吗?

  近日,笔者也带着这样的思考,阅读了朱永嘉教授的《刘邦与项羽》,收获颇丰,将个人的一些零散思考分享给大家。

  一、平民出身的刘邦更接地气

  刘邦出身布衣,父亲为刘太公,母亲为刘媪,但我们注意,“太公”是刘邦对他父亲的尊称,媪则是对老妇女的泛称,实际上刘邦父母只有父姓没有母姓。由此看来,我们说他出身布衣已经是比较客气的说法了。

  刘邦字“季”,在家中排行老三,青年时期的他不如他两个哥哥踏实勤劳,反而时常在外游荡,是许多人眼中的地痞无赖。

  据《汉书·高帝纪》记载,汉九年(公元前一九八年)刘邦给自己父亲太上皇上寿时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结果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青年时期的刘邦虽然不好好从事劳动生产,但也正因他不是一个只知安稳种地的老实人,喜欢在外结交各路朋友。三十岁左右,刘邦开始担任泗水亭长。那时亭长的主要职责是巡逻各地,以维持社会治安,并随时发现和追捕盗贼。

  我想,秦之所以让刘邦担任亭长,大概正是由于他是地方上的流氓无赖。因为他身边有一批小兄弟,方便维护维护地方治安。

  于乡村社会中长大的刘邦熟悉农民的想法,也熟悉下层社会的人情世故和运行规则,他在游荡之中结识了如樊哙、周勃这样的地方流氓无产者,这群人勇敢、不怕死、敢于冲杀,这也为其后来积攒了部分武将资源。

  不仅如此,获得亭长身份之后的刘邦也逐渐和基层的官吏打起了交道。这有两个好处,其一是他对“郡县制”在地方的具体实行情况比较了解;其二,为他后来积攒了部分文人智囊资源。

  与刘邦不同的是,项羽出身贵族。项氏在楚国世代为将,项羽的爷爷项燕更是战国名将。项羽从小就在他小叔父项梁的教育下长大,学武、识字、习兵法。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羽自小就勇猛过人,个子高、力气大,敢于斗争,耿直,但也缺少耐心。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是没落贵族,项羽从小享受的资源也比刘邦要多很多,也有着作为贵族的骄傲。而从小混迹江湖的刘邦就不同,他虽勇猛不足,但却知道隐忍、听得进去意见,知道审时度势。

  二、得人心者得天下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讲,项羽勇猛过人、顶天立地,是个男子汉,但从获取天下、治理天下的角度讲,项羽做的并不好,项羽更喜欢以武力服人。

  在打败章邯的秦军之后,收下了大批秦军降卒,但由于项羽当时带领的诸侯的军队,多数都曾在关中服过徭役,关中的吏卒曾欺辱过他们。这次诸侯的吏卒都乘胜报复秦国降卒,这时秦国降卒处于两难境地,若能西入秦还好,若入不了关中,担心秦国会诛杀其父母妻子。

  秦降卒私下议论的消息被项羽知道后,项羽让英布和蒲将军在新安坑杀了秦降军二十万。这二十万人每一个在关中都有亲人,这是做法会让关中老百姓对他失去信任。

  进入咸阳后,项羽也选择了烧城杀人。在项羽一生中,杀降卒、屠城多达六次,这样的人如何能赢得人心呢?

  而刘邦在进入咸阳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这就与项羽的随意屠城形成鲜明对比。

  没有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即使个人再勇猛,也注定只能是悲剧英雄。

  三、大一统是人心所向

  六国被秦所灭,也因此,六国旧贵族对秦国的敌意很大,这种敌意会曼延到对秦军、秦制甚至是秦人身上。在秦末的反抗运动中,六国贵族更多地只是想恢复故国,即他们原来的勋贵地位。这种思想也在体现项羽身上。

  当赵高带着秦二世投降之后,项羽在关中分封诸侯王。这一方面可能是项羽骨子里对秦国体制的排斥;另一方面也证明其没有远见。

  人们经过战国时期长期的战乱,对于稳定、统一是有渴望的,秦的郡县制在各地也已经深入人心,统一是大势所趋。

  项羽的分封实际上再次把天下格局恢复到战国时期。各路诸侯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和小心思,现场瓜分胜利果实的时候,大家可能会迫于项羽的强势而选择忍气吞声,一旦回到自己的地盘,互相征伐是难免的。

  不仅如此,项羽在具体的分封策略上也犯了两个大错误。

  其一是将刘邦分封在汉中地区,把关中一分为三,分封给秦国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以为可以达成相互制约。但实际上,三个降将中,只有章邯还有些战力,其他两个已经没多少战斗力了。

  项羽回到彭城后,不过两个月时间,刘邦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重新将关中拿了回来。

  其二是将齐地一分为三,但又将跟他有较大嫌隙的田荣排斥在外,但实际上田荣却是齐国的掌权者,返国时,项羽所封的齐王田市等都只是傀儡。

  所以分封后不久,田荣、陈余就在齐、赵等地举兵反楚,刘邦也趁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重新入主关中。

  四、项羽没有稳固的根据地且不会团结人

  项羽在进入关中后,一把火将秦宫焚烧,然后带着自己的人马回到了原来楚国的地盘上,自封西楚霸王。

  项羽虽然勇猛,在具体战役上也时常能打败对方,但却不会争取人心,争取盟友。齐国田荣在反楚之后,项羽很快打败了田荣,但项羽却没有很好的安置齐国的百姓,而是烧毁齐国房屋、将降卒全部坑杀。

  在田荣的弟弟田横的带领下,剩下的齐人也更加团结。当项羽和刘邦在西边作战时,齐人就在东边收复失地,当项羽忙着在东边和齐作战时,刘邦就在西边发展。

  项羽在具体的战役上胜多败少,但既没有彻底瓦解掉敌方力量,也没有得到百姓支持,只能在来回的奔波中消耗自己的力量。

  而不同的是,刘邦背靠关中,有萧何在后方不断地补给粮草,即使败了,依然能够重整旗鼓,继续扩大自己的力量。

  此外,刘邦也比项羽更会团结中间力量,如九江王英布等。

  总之,项羽入咸阳后,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胜利以后的形势变化,更没有认清什么力量对自己生存发展的威胁最大,先是哪里冒烟就奔向哪里,接着是东西两面作战,不懂得如何集中力量打击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敌人,不知道如何团结自己的内部力量,不懂得如何争取更多友军的支持,以致于最后变成四面楚歌的局面。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败亡之际,孤胆英雄项羽吟唱了这首《垓下歌》,他充满怨愤,但亦无可奈何。项羽至死没有想到自己因何失败,只能将此归结为时运不济,可悲、可叹!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