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钱昌明:怎样看待美国黑人的抗暴斗争? ——兼与《环球时报》胡总编商榷

钱昌明:怎样看待美国黑人的抗暴斗争?

  ——兼与《环球时报》胡总编商榷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一上任就明确宣布:中国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它具“中国特色”,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政治学习时的讲话》)

  习总的叮嘱表明:共产党人都不应忘记自己的“初心”,绝对不能背弃自己的立场与身份。

  胡锡进作为《环球时报》的总编,是党报《人民日报》旗下喉舌的敏感人物,自然更应注意自己的身份。发言、作文,至少应该与党的立场保持一致;文章的基本观点,自然不应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相悖。

  日前在网上看到胡总编的一篇时评——《美国这是摊上大事了,由白人主导的价值体系在发生动摇》(下简称《摊上大事》,凡本文引文未标明出处的,均出于此)。阅后,除留下哗众取宠之感外,竟全是西方资产阶级媒体的“鹦鹉学舌”,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风马牛不相及。

  胡总编既然是一名共产党员,笔者就想对他提出一些意见,进行商榷;假如胡总编自认为已不再认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仰了,那就算本文是对牛弹琴、无的放矢吧!

  是“阶级论”,还是“种族论”?

  《共产党宣言》开宗明义:“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观,亦称“阶级论”。

  与此相反,所有剥削阶级都认为:人类历史就是民族斗争史,亦称“种族论”。从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的“民族优劣论”,到资产阶级权威学者享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无一不是“种族论”的不同版本。

  资产阶级奉行“种族论”,目的是否定“阶级论”,籍以模糊、掩盖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扼杀无产阶级的反抗意识与斗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只许资产阶级以“合法”形式对无产阶级进行残酷镇压,不允许被压迫阶级起来反抗、斗争,以维护五千年来私有剥削制度的统治。

  美国发生了“弗罗伊徳之死”事件,随后在全美、乃至全球掀起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人们抗议美国警察惨无人道的“暴力执法”,反对美国在“法治”形式掩盖下的“种族歧视”!应该怎样看待这一事件?

  站在资产阶级统治者的立场上看问题,特朗普就认为:警察执法天经地义。尽管要讲“人权”,然而,对暴力执法——如“锁喉”、开枪射杀,“必要时是可以的”。他认定本次发生的大规模“黑人抗议”运动,就是一场“暴乱”,是国内的“恐怖主义”,不仅调动数万国民警卫队强硬“执法”,还扬言要调动军队“平暴”。资产阶级报纸在报道此一事件时,一无例外地都称它为“骚乱”、“暴乱”。既然是“乱”,自然也就是“非法”的了。

  站在无产阶级被统治者的立场看问题,黑人群体、少数族裔和一切正义人士都认为:这是抗议警察“暴力执法”,是反对无视人权的“种族歧视”。这是又一场黑人的抗暴斗争,其规模之大是人民群众日益觉醒的表现,抗议运动无疑是正义的。

  你是共产党人,你就得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看问题;就得站在被压迫的人民群众这一边说话;就得以“阶级论”来论事。绝不应该做资产阶级的“尾巴”,绝不应该抹煞“阶级论”,宣扬“种族论”。

  胡总编在《摊上大事》中,把美国黑人的抗暴正义斗争,称之为是一场“骚乱”;把美国资产阶级推行的统治秩序,看作是“白人主导的价值体系”,这不就是赤裸裸地在宣扬“种族论”?!

  正是有了这样的“种族论”,在胡总编眼里:

  黑人抗暴斗争背后的阶级斗争内涵不见了,有的无非就是一场“骚乱”;

  黑人抗暴斗争的进步意义不见了,有的无非就是“非裔美国人撒撒气”;

  黑人抗暴斗争爆发的真正原因(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促使阶级矛盾激化所引起)不见了,有的无非就是美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恶果(“美国现在白人的人口占比只有不到60%了,这样的人口比例已经很难支撑白人至上主义的主导地位了,拉丁裔和黑人人口都增长很快,美国的价值体系更多从保守朝着多元方向倾斜是大势所趋”);

  ……

  《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近代资本主义时代,“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只要生活在这一时代,谁也摆脱不了按阶级地位生活的命运。两者必居其一,非此即彼。

  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还是宣扬资产阶级的“种族论”,这不单是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政治问题——它是一块检验真假共产党人的试金石。

  是“革命论”,还是“调和论”?

  无产阶级崇尚“革命论”,资产阶级宣扬“调和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

  “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有延安各界庆祝斯大林六十寿辰大会上的讲话》)。在阶级社会里,“造反有理”,就是“革命论”。

  无产阶级为何要崇尚“革命论”?

  为了摆脱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为了自身和全人类的解放,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真正的公平与正义。

  “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这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客观规律。就像自然科学领域里的力学原理一样:有作用力必然有反作用力。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

  资产阶级为何宣扬“调和论”?

  为了维护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为了维护垂死的资本主义,为了维护五千年来的私有剥削制度,为了维护“金”字塔式不合理的社会结构。

  面对无产阶级的“革命论”,资产阶级只能用“调和论”来对抗。也就是说,端出社会改良主义,采取点滴的改良——“奶头乐”战略,窒息、扼杀无产阶级的反抗意识与革命精神,以维持资本主义的苟延残喘。

  很遗憾,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成员的胡总编,在《摊上大事》一文中,不仅不持“革命论”,却拚命宣扬资产阶级的“调和论”。他写道:

  “上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取得进展,是在黑人的长期斗争和强烈要求下,白人精英群体出于理性针对黑人宪法权利做了让步,实现了当时水平的黑白和解”。

  又是“白人精英群体”的“让步”,又是实现了“黑白和解”,这里面那里还有一丁点儿无产阶级的“革命论”?!

  谁都知道,上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的“民权运动”,是由“非暴力主义”者马丁·路徳·金领导的。这是一场“和平请愿”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所能容忍的政治活动。说白了,这是资产阶级“调和论”的产物,它是扼杀无产阶级“革命论”的利器。正因此,一个黑人——马丁·路徳·金,才会被美国资产阶级捧上“圣人”的高位,他的雕像在华盛顿国家广场上能与华盛顿、杰弗逊、林肯和罗斯福等的纪念塑像并立。

  胡总编还认为,资产阶级的“调和论”能实现“黑白和解”,并最终解决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因为面对黑人的“示威”,老胡看到了美国精英们的“回应”:

  “佩洛西80岁了,也单膝跪地8分46秒,跪得几乎站不起来了”;“白人至上主义那一套最终将在美国变得玩不下去,美国主流的价值观、历史观都将逐渐嬗变”。

  看来,老胡抛弃了共产党人的“阶级论”和“革命论”,信奉起资产阶级的“种族论”和“调和论”,这是很危险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忠告胡总编:不是佩洛西等美国精英们在“嬗变”;正在“嬗变”的,恐怕是你自己吧!

  

  附:

  胡锡进:美国这是摊上大事了 由白人主导的价值体系在发生动摇

  老胡相信,美国这是摊上大事了。目前的反种族歧视抗议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纲领,不像上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那样目标明确,很像是非洲裔美国人撒撒气,但是“造反者们”激烈的要求在美国政治层面得到了不少回应。

  虽然右翼保守派用“文化大革命”来损示威者们推倒哥伦布塑像和早年白人统治历史标记的行为,但是佩洛西也主张移除国会大厦里11个南方邦联人物雕像,军队高层对一些敏感的改名呼声持同情或暧昧态度,《老友记》的联合制作人痛哭表示剧情主角里没有黑人是错误的,说明这一次冲击还是有一些历史和文化上相当深的触动的。

  美国过去基本由白人主导的价值体系在发生动摇。这种动摇有很多原因,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美国人口结构的悄然变化。上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取得进展,是在黑人的长期斗争和强烈要求下,白人精英群体出于理性针对黑人宪法权利做了让步,实现了当时水平的黑白和解。

  这一次的抗议和骚乱来得很突然,持续的时间还很短,破坏性也很有限,但是美国精英们迅速出现了分歧。民主党公开采取了同情运动的态度,而且采取这种姿态的不光是民主党人。深层原因是,美国的少数族裔人数加在一起已经非常庞大,对他们采取友好态度与拒绝他们的要求,哪样做在政治上更安全或者更危险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

  特朗普总统仍然被批评坚持“白人至上”价值观,其中有一定的原因是,这是他的政治底色,之前就这样,现在也没得选,这一次社会分裂有助于巩固他的基本盘。不过他这样做是否就有助于赢得选举,是存疑的。军队方面高级官员与他拉开距离,对他来说显然不是好征兆。

  美国现在白人的人口占比只有不到60%了,这样的人口比例已经很难支撑白人至上主义的主导地位了,拉丁裔和黑人人口都增长很快,美国的价值体系更多从保守朝着多元方向倾斜是大势所趋。今天支持黑人及少数族裔,未必就是选战前的准确选择,但这却有了更多的尝试价值,也有了更多“押对了”的几率。所以人们看到,佩洛西80岁了,也单膝跪地8分46秒,跪得几乎站不起来了。

  白人至上主义那一套最终将在美国变得玩不下去,美国主流的价值观、历史观都将逐渐嬗变,长期看这对美国社会来说会是个革命性的过程,它会导致很多纠结、冲突乃至痛苦。美国当下的政治法律体系都是白人主导建立的,它们能否很平稳地驾驭这一切,或者是风起云涌的过程,我认为还真的不好说。未来几十年美国面临的内外挑战都将是不轻松的,究竟会发生什么,历史学家们尤其会充满兴趣。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