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你好,李焕英》:贾玲的喜剧、工人阶级的悲剧

 

按:作为今年春节档的最大黑马,《你好,李焕英》的票房很快就要逆袭唐探3”了;相声演员贾玲只是第一次做导演,这个表现狠狠地打了那些商业片棍子导演们的脸。

 

用吴京的话来说,现在的观众不好糊弄。尽管前期的宣传不及唐探3,但良好的口碑支撑了《你好,李焕英》的票房逆袭。当然,支撑今年春节档多部影片票房奇迹的,更多是因为很多打工人无法回家过年而被推向了影院,再加之通货膨胀背景下春节档票价的普遍上涨。

 

因为《你好,李焕英》中浓浓的80年代国企工厂怀旧风,有网友推荐笔者去看一下,于是昨天晚上也跟风去刷了一遍这个电影。闲话少叙,下面就谈一谈笔者的观影感受以及关于影片之外的想法。

 

—————分割线—————

 

电影李焕英的成功与战狼2”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成功地戳到了今天的观众内心的某个点,前者关乎母爱、怀旧(有情怀的看情怀、没情怀的看感动,最不济也能被沈腾逗得捧腹大笑),后者则是一部抒发爱国情怀的爽片。

 

但大致来说,两部影片都属于爆米花电影的范畴——“当时看得很爽。套用吴京自己的话来讲,票房高不意味着自己水平就高,就电影水平本身而言,李焕英战狼2”却并未达到与票房相匹配的高度,与《让子弹飞》那样的商业片神作相比,并不值得多年后还被拿出来反复揣摩、解读。

 

 

《你好,李焕英》在场景还原上是用了心的,拍摄场地更是回到了故事原型发生的湖北襄阳宣城的湖北东方化工厂旧址,以及东方厂附近的鄂西厂等老三线企业旧址。

 

然而,影片中贾玲穿越回去的1981年距今毕竟已经40年了,在影片的精神内核上,贾玲更多地是套用今天的或者是世纪之交的价值观去解读80年代初,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错位。

 

尽管这样的错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贾玲用于制造戏剧冲突——自己希望母亲嫁给厂长儿子过得更幸福,而母亲认为嫁给锅炉工、看着女儿快乐成长就很幸福了,但贾玲却并未真正意识到错位在哪里,又是如何产生的。

 

观影过程最后的十几分钟笔者的确一度被感动了,但观影之后的回味却又尴尬无比。结尾这么刻意用力的煽情,就别按喜剧的套路宣发了,而影片前面占大部分时长的小品式的喜剧桥段与结尾的煽情更是显得格格不入。

 

与其说影片中贾玲穿越回1981年试图改变母亲的命运让她更幸福,不如说是贾玲在一场梦境中完成了自我的心灵救赎——最终自己原谅了自己,当然,影片的最后贾玲也意识到这是母亲临终前为自己编织的一场梦。然而,梦境依然是作为导演的贾玲自己构想的,贾玲以为她在通过影片理解母亲,实际上也只是理解了她所理解的母亲。

 

 

在影片的结尾,贾玲想象母亲坐上自己的敞篷跑车,行驶在乡间公路,然后母亲笑了——贾玲以为母亲看着自己奋斗成功就是幸福。的确大部分平凡的母亲都希望子女奋斗成功,但并不是所有的平凡的子女在经历贾玲曾经经历过的北漂生涯之后,能够遇到冯巩、上了春晚,走向人生巅峰;况且这样的希望也是被现实社会塑造的结果。

 

贾玲所要诠释的幸福不仅是来源于她个人的想象,更是来源于一个奋斗成功者的想象。在住房、医疗、赡养父母、教育子女的重重压力面前,绝大部分的奋斗者是得不到贾玲这样的幸福以及她所理解的母亲的幸福感的。

 

影片从始至终,母亲都是个在我之外他者,观众更只是他者,真正的主角始终是贾玲自己。从这一点来讲,笔者认为这部影片其实并未对李焕英所代表的所有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以及李焕英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三线企业工人们,抱有足够的诚意,与其说是在怀念母亲不如说是在消费母亲

 

 

影片中,贾玲父母工作的胜利化工厂原型是1966年建立的三线军工企业——湖北东方化工厂。贾玲在影片中设置了沈腾所扮演的厂长儿子这么一个角色,并通过一系列的桥段营造出了一个等级森严、以权谋私的工厂政治生态,厂长儿子在台上表演二人转,厂长在场的情况下台下竟然没人敢笑。

 

事实上,贾玲穿越回去的是1981年,1980年才刚刚取消了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当时的等级制和社会不平等还远远没有到影片描述的程度,更何况一般军工企业的老厂长还经历过战争年代,政治觉悟更是高于一般的干部。笔者与贾玲是同龄人,而笔者的家乡在距离贾玲家乡200公里的豫南农村,笔者儿时记忆里,到80年代中期还有公社和大队干部到我家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经历,那时的干群关系还算平等。当然,工厂里的腐败与不平等的确是从那时开始的,到奖金制度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确立之后才真正形成一种潜规则和潮流。

 

国营东方化工厂(代号525)位于襄阳宜城市雷河镇八万山下胡耳冲,贾玲现实中的母亲李焕英的确曾经是该厂的一名青年工人。笔者查阅了525厂的建设史,堪称一座可歌可泣的丰碑,随手简单整理了下来:

 

1964年中央提出了三线建设的决策,在中西部13个省区的大山里拉开了以备战为中心的军工建设;19651月,作为中南地区军工配套的大型重点企业,525厂筹备处成立,并立即着手在鄂西地区选址建厂。525厂由辽宁375厂包建,805厂、845厂和255厂协助援建,所以在影片中我们听到了清一色的东北话,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525厂最开始选址在了宜昌的宜都,基建刚刚进行了10个月,根据进山、隐蔽、进洞成为建厂方针,上级下达了另行选址建厂的通知,于是从宜都搬迁到宜城、挖洞进山

 

 

 

东方厂建设工地

 

1969年,中苏边境局势升级,中央发出了加速三线建设的紧急指示,525厂也成立了东方工地总指挥部,拉开了建设大会战,建设工人头顶霜花、脚踩冰凌、冒着春寒,在当地政府和农民兄弟的无私和全力配合下,顺利提前完成了建设任务,那时候的工农关系是多么的亲啊!

 

525厂第一代创业者分别来自辽宁、吉林、青海和陕西等地,他们中有只身远离亲人的,有举家迁移的、千里迢迢,来到这荒山野岭的大山中,投身于三线建设中。正是当初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的建厂精神,依靠工农兵人民群众的紧密配合,才使得525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基本建设,以最高的效率投入到生产中去。

 

525厂曾经是共和国兵工企业的娇子,从襄阳去525厂,要先去宜城县,到了宜城县,再去雷河镇,从雷河镇往西边走20多公里进大山才能到达。虽然地处偏远,525厂区的功能却十分齐全,除了没有火葬场,其他的城市功能都是一应俱全。工人每个月比地方多9元进山费,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全免费,工厂三天两头分东西,水果、蔬菜、禽蛋、猪肉、海鲜等,双职工家庭更是吃不清。525厂的子弟,初中毕业可以上厂里的技校,高中毕业可以直接进厂安排工作。

 

在宜城,除了525厂(东方厂),同步建设的三线企业还有鄂西厂和华光厂等三线企业,这些三线企业又相应地带动了一系列配套产业,全面拉开了宜城县的现代化序幕。

 

1985年之后大裁军,军工企业也纷纷下马、减产、分流,东方厂在这个过程中也遭遇到了同样的命运,东方化工厂也从宜城搬迁至了襄樊,而贾玲的父母不知道因为什么样的具体原因留在了当地,开始养猪;在90年代的国企改制浪潮中,国有企业逐渐剥离掉了原来承担社会功能,医院、学校等等措施都移交给了地方,大批三线职工遭遇下岗分流、买断工龄……

 

2001年春节之后,贾玲的父母为了增加收入补贴家用开着拖拉机帮人拉稻草,贾玲的母亲才不幸发生意外坠亡。这是贾玲家庭的悲剧,如果没有八九十年代工人阶级命运的巨大变迁,这样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整个工人阶级的群体悲剧。

 

很多人观影之后表示,在这部影片中看到的不止是李焕英、贾玲母女的亲情,看到的更多的是友情——李焕英与工友们之间的友情,这也只有在那样一个公有制的环境下能够产生,到90年代以后剩下的就是相互攀比、尔虞我诈。

  

笔者相信,1981年的李焕英们是发自内心的幸福的,也有着国企工人的自豪,至少在当时还真不一定屑于嫁给厂长儿子,这是作为毛泽东时代尾巴的那个年代的价值观。只是他们不是算命大师,没有看到后来的历史变迁,没有料到沈公子南下深圳之后发家致富以及后来悬殊的贫富分化,而嫁个好人家实现阶层升迁则属于8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价值观。

 

贾玲拿着今天的价值观审视那个年代,自然也就无法真正理解1981年的李焕英们,更加无法意识到两个年代价值观的巨大差别以及差别产生的根源。

 

贾玲幸运地成了少数的奋斗成功者,这是她个人以及个人家庭的喜剧,贾玲也有了告慰母亲在天之灵的资本,当然,贾玲自己并没有什么错;而那些曾经为祖国建设举家搬迁、奉献牺牲至今却下岗买断工龄、只能苦守在宜城的三线国企工人以及他们的子弟呢?李焕英的个体悲剧或许依然还会在他们身上延续吧。

 

 

 

 

东方厂今貌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