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林州副市长李蕾讲红旗渠精神,声情并茂,全场动容(附视频)

1.jpg

2.jpg

 

 

 

 

【编者按】林州市副市长李蕾曾任红旗渠干部学院名誉副院长,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副秘书长,林州市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委宣讲团成员。多年来,她一直坚守在一线岗位宣讲红旗渠精神,曾为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担当讲解任务,并随省委宣讲团在全国进行红旗渠精神宣讲。2007年5月1日,由她主讲的《红旗渠的故事》在央视知名栏目“百家讲坛”热播,同年10月4日又进行重播,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林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蕾在全市红旗渠精神宣讲大会上的宣讲全文

(根据录音整理)

 

根据市委要求,按照会议安排下面由我向大家汇报和分享红旗渠精神,我们刚刚参加了公祭大会,我想这不是一次单纯的宣讲,我们应该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在向我们的前辈和英雄表达我们的追思和缅怀。说实话,虽然曾经无数次的宣讲红旗渠精神,但今天心里还是倍感压力的。因为今天面对的都是家里人,面对的很多领导和同志都是多年来致力于红旗渠精神的研究,对红旗渠精神有着自己成熟的见解和理论,可以说我们每个林州人在自己内心里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红旗渠,所以我今天真的是有点班门弄斧了。今天会议安排时间是30分钟,红旗渠精神的内容浩瀚,讲什么不讲什么很难取舍,思来想去,最后决定把几个让自己深受感动和备受教育的人和事向大家汇报分享,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4.jpg

 

首先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张荒旱年的灾害纪实表,从这张图表上我们可以看到,从1436年到1949年的500多年间,林县就发生自然灾害140余次,严重旱灾就有38次,甚至有5个年份出现了人相食的现象,因为没有水林县人只能背井离乡,祖祖辈辈苦苦挣扎。这深深刺痛了以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领导同志们的心,杨贵书记说:“我们都是党员,党的干部,党性原则不允许我们眼睁睁看着地里旱着长不出庄稼,看着几十万父老乡亲翻山越岭挑水吃而无动于衷,自然灾害是事实,光坐等着老天爷的恩赐是战胜不了灾难的,修渠引水是有风险,可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老百姓再遭罪了啊!”林县县委毅然做出决定:“修渠引水事关林县百姓福祉,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什么样的压力,都必须给人民一个交待!”

 

5.jpg

 

为官避事平生耻,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成多大的事业。修建红旗渠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时期,林县县委必须面对物资资金的匮乏、技术力量的不足、各类设计难题,还有各种压力和质疑,但他们从不动摇,从未放弃,因为他们深知,共产党人面对困难就是要敢于担当、勇于斗争、甘于奉献,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为了什么而出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了首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今天来到红旗渠干部学院培训学习的各级领导同志们都说:“红旗渠是一个不在起点,却写满了初心的地方。”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份告知书,也就是1960年2月10日林县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布的《引漳入林动员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动员令写着“引漳入林是彻底改变林县面貌的决战工程,这一工程建成将有二十到二十五个水的流量,像一条运河一样,源源不断的流入我县全境。…………到处要成为清水遍地流、渠道网山头,使千年万代的旱地变为水田,无数荒山秃岭变为美丽的果园,沟沟有鱼塘,山坡种稻田,一年可种两三季,农田产量翻上再加翻。…………到那时耕地、耩地、做饭、套碾都将由电来代替人的劳力。”

 

6.jpg

 

在动员令当中,林县县委向全县人民列举了,举办这样大的工程,我们已经具备了充足的条件:1. 党中央、毛主席的正确领导,省委、地委的积极支持和鼓舞,特别是山西省委和平顺县委的无私的友谊援助;2. 引漳入林是全县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1952年林县党组织即向群众提出开办这一工程 ,因此,在群众思想上影响很深,酝酿也非常成熟。人人都已做好了准备,从很久等到今春,早已盼望着这么一天,任何力量也压抑不住群众的凌云壮志;3. 经过1958年到1959年大搞群众运动,大办水利,各级领导和群众都积累了丰富的水利建设经验;4.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协作作风已经树立,叫到哪里就到哪里,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已成为每个群众的政治品德,因而百战百胜,所向无敌;5. 只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加上虚心向外地学习先进经验,漳河水一定会服服帖帖地听人使唤。这五个条件,每一条都是对全县人民打了一针强心剂,每一条都让人民相信,只要听党话跟党走,修渠引水就一定能够成功,坚定了大家内心必胜的信念。

 

林县县委还紧紧抓住了林县人的性格特点,在一篇社论中写道:我们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摸索出一种规律,困难欺负的往往是胆小鬼、是懦夫、是懒汉,怕的是我们大搞群众运动,是我们的干劲,是我们的志气,是我们这些敢想敢干、勇于冲锋陷阵的勇士和好汉!林县人民心中千百年来对水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下子就激发了起来,而且准确的找准了林州人的性格特点,当好汉不当懒汉、当勇士不当懦夫。咱林州人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就是被人看不起,所以县委一声令下,全民行动,上下同心,众志成城。而且最重要的是当时林县县委紧紧把握了成就事业的三个关键,一是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二是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三是人民群众的意愿,这不仅是红旗渠成就辉煌的前提和基础,在今天更成为了我们工作谋划和决策的遵循。

 

图片
【杨贵和县委领导走在修建红旗渠的前列】

 

一项工作一旦形成了共识,接下来就是如何更好地动员和带领群众,投身到修渠的决战当中。十年修渠,一波三折,困难重重,这时候,党员领导干部唯有冲在最前面,以上率下,以身作则,才能真正让群众信服。正如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员必须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8.jpg

 

这张照片跪在地上、抡锤打钎的这个人,就是当年红旗渠工地上的总指挥、副县长马有金,在工地上一干就是九年。他曾说,“只要红旗渠一天修不成,我就一天不离开工地,只要工地上还有一个人,那一定是我马有金。因为我是工地的总指挥,只有我在工地上,群众的心里才踏实。”他一直坚守在工地一线,12磅的大锤,一口气能打一百多下。马有金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天气变化时双膝疼痛难忍,没有办法站立,他就跪在地上扶着钎让别人来打。由于长期风吹日晒,他的皮肤变得黝黑,很少有人喊他马县长,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黑老马”。红旗渠施工当中,也曾有人找马有金反映工程任务繁重,可当他们看到马有金一身泥浆、满脸灰尘,伸出的手上不是老茧就是血泡时,便头也不回,扔下一句话就跑:“我们什么事都没有,就是来看看您。”所以今天我们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当年在工地上,党员干部总是把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作留给自己,领取给养物资的时候却默默地把群众推到了前面。党员干部先实验,再给群众定指标,党员干部修5米,只给群众定4米。但在领取粮食补助时,红旗渠上却发生过几次变化,条件最好时,群众每人每天领取2斤,党员干部只有1斤半,条件最差时,群众每人每天是1斤2两,而党员干部只有8两。群众说,跟着这样的人干,再苦再累我们也无怨无悔。他们在太行崖壁上刻下四句话,今天到红旗渠依然清晰可见:“党员干部流汗水,我们就不怕流血水;党员干部搬石头,我们就有决心一定可以搬山头!”

 

9.jpg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十年修渠,党的领导无处不在,开工第一天,就成立了工地党委,连每一个施工小组都明确了党小组负责人,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领导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当年工地上流传着一句话:基层党组织不强,就等于房子没梁,孩子没娘。人民群众始终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不离不弃,勇往直前。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我想这也是市委以及各级领导对于我们即将开展的村(居)两委换届工作高度重视的主要原因。

 

红旗渠的修建不光是物质的博弈,更是精神的对垒,意志的考验,林县人民发出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的豪迈誓言,他们说“不靠天、不靠地、全靠自己争口气!”“苦,但不干更苦,难,不敢干就更难。干了就有希望,不干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今天也是这样,困难困难,困在里面永远就是个难,出路出路,走出去了就一定会有路。

 

10.jpg

 

下面我分享的是我曾经采访的一位修渠老人叫江双晶,他的一段口述历史:“当年修渠采用战斗化管理,一切向部队看齐,排队喊口号,统一吃饭,统一睡觉,统一上工。在河口村吃饭,在牛岭山干活。早晨3点起来,排队吃饭,先轮到的吃完还能再排一次,多吃上一碗,起晚了就没有饭了。一个班12个人,吃到最后一个洗碗,然后再把碗挑到工地上,中午等着送饭再用这些碗。所以起的晚的话,不仅有吃不上饭的危险,还要洗碗挑碗去工地。大家就越起越早了。在工地上具体是打钢钎和放炮。钢钎最多的时候最多能打下一米多石头。谁干的多谁是模范,谁干的少就会被点名,当场批评。每天下工后还要学习,晚上学习毛主席语录,学前先是白天干活的业绩展览,谁都有脸啊,第二天拼命干活。学习到9点才能睡;凌晨3点又起来,一天就休息6个小时左右。”

 

11.jpg

 

我当时就问到:“这么苦,当时修渠一天能挣多少钱?”他说:“当时在工地不发工资,就是给大队挣工分,干满一天就是10分,大约年底每天能够一毛五。可是,当时去工地没有谁是为这去的,都是听命令,说去就去,至于去了能给什么、不给什么,从来没有人计较过。因为压根就没有人是为了工分才去干那活儿的,干部让干啥就干啥,大家都在干,也从不会有谁去动一动讨价还价的念头。”

 

十年修渠,在党的领导下,林县先后参与修渠的有32万人次,其中有81位英雄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只有17岁。而且百分之八十都是在20岁到30岁之间的壮劳力。

 

12.jpg

 

照片上的这个人,是红旗渠干部学院的特聘老师,红旗渠特等劳模张买江同志,是当年修建红旗渠队伍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当时只有13岁。13岁的孩子为什么能修渠?张老师告诉我,他的父亲是一名村干部,带着全村人去修渠,不想一个哑炮,为了掩护工友不幸牺牲了。3个孩子最大的13岁,最小的才2岁多,当时感觉天都塌了。但是母亲坚强的扛起了家的重担,并把最大的孩子送到了修渠工地!母亲对张老师说:“买江,爹不在了,渠没修成,你爹他闭不上眼,娘我都咽不下这口气!你去!咱家必须有个人在渠上!什么时候把水引进咱村子,你什么时候回来见娘!”张老师在渠上一干就是9年,村子里通水的那一天,张老师说全村人兴奋的睡不着觉,在渠岸上侯了整整一夜,当渠水进村的时候,我娘用爹生前用过的一个茶缸打上了第一缸水,娘不舍得喝,把它倒在了爹的坟头上,娘说:“孩子他爹,今天渠水终于进村了。你快尝尝吧!”说完一下子扑倒在父亲的坟头上,号啕大哭起来。我们全村人看着这一渠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眼泪却一个劲儿的流,憋都憋不住。从张老师的讲述中我深刻的理解了,父辈们为什么会把红旗渠称之为生命渠!因为它饱含了那辈人对生命太多的感悟,对后辈子孙太多的生命责任啊!而正是这份责任让他们不计得失,前仆后继,无怨无悔!没有人叫苦喊累,更没有人提条件讲报酬。

 

一位在修渠意外中失去亲人的老大娘,在上级调查组征询她意见时说:“修渠引水为的是让俺林县人能过上好日子,人家县委杨书记一个汲县人,大老远来给林县人修渠,他图个啥?又没有人逼着让他修这条渠,换个地方人家就不当官了吗?就是渠修成了,他娘能喝几口?又能浇他们家几亩地、灌他们家几棵树?说起来人家对林县是有恩的,人家都豁出身家性命为俺们修渠,俺们出力流汗又算个啥?”当杨贵书记多年以后得知了老妈妈这段话,顿时泪流满面。后来经常有记者采访他,想让他谈一谈修渠的感受,他总是说:“不要让我说,还是让林县的群众多说一说,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我们什么也做不成。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

 

13.jpg

 

在1998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第9版发表了杨贵同志的署名文章《红旗渠精神的思考》,四个小标题为骨架,对红旗渠精神作了精确而又深刻的阐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了人民是修建红旗渠的根本出发点,是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依靠人民是修建红旗渠的根本力量,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体现。只有为了人民,才能依靠人民。离开了前面八个字,其他的内容就会走样。

 

14.jpg

 

正如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然而正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奋斗,造就了极不平凡的事业。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生存能量和智慧能量的集中释放,人民是历史的主宰者,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红旗渠,我们从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到美太行,每一步都是千军万马的大会战,每一步都是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热情和创造精神,没有人民的参与和实践,就不会有事业的成功、历史的进步。而当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自己实践的伟大价值时,就会更加自觉地投身到伟大实践当中去,去创造出更大的财富和价值。这在红旗渠修建当中得到了生动论证。而且在今天,在我们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双创、清洁家园各项工作中都得到了生动论证。

 

下面和大家分享的是一次通水典礼,从图片上看到,这是在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时的盛况,近十万人参加了这一盛大的庆祝,随着杨贵书记一声号令开闸放水,漳河水从闸门中奔涌而出,万民沸腾,林县人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们欢呼雀跃,热泪长流!从此结束了林县千百年来干旱的历史,开始了幸福的新生活!

 

15.jpg 

 

老书记说过当年修渠,群众是一个月一轮替,很多干部一干就是一年,甚至几年,红旗渠的修成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默默付出,拼搏实干。不仅仅是马有金,还有当时为了赶工程进度、落下一身病的书记处书记秦太生,有为了后勤供给、呕心沥血的县长李贵,还有为了资金筹集、受到上级处分的人民银行行长路明顺,还有受到误解、被停职反省的组织部长路加林。如果没有广大党员干部同心同德、担当奉献,没有他们把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最高的位置,就不可能修成红旗渠。人民至上,让他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哪怕是流血牺牲,他们也从未有过丝毫动摇和退缩。

 

16.jpg

【毛主席接见杨贵】

 

我清楚地记得,2016年10月16日,杨贵老书记最后一次回到林州,受省委组织部邀请,在红旗渠干部学院给全省近160名县(市、区)委书记们座谈交流,他语重心长的说:“我知道你们现在都很不容易,要面对很多问题和压力,但只要我们实事求是,一心为民,只要我们牢牢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就什么也不用怕。”

 

有记者曾采访老书记:您认为什么是工作中的大事?杨贵书记说:只要老百姓关心的事都是大事!您认为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杨贵书记说:说到底就是实事求是,为人民办实事,如果只做表面文章,就会很危险,那样会失去民心的!

 

17.jpg

 

有人说:“十年修渠,居然没有一人请客送礼,没有一人贪污腐败,没有干部为自己谋私利,是如何做到的呢?”杨书记说:“当年修建红旗渠的确没有人说县委、红旗渠贪污浪费的,因为当年我们没有人有私心杂念,如果有,我们不可能上马红旗渠,如果有,红旗渠也不可能修成,我觉得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和我们的党员干部,我们做坏事对党和人民都会造成危害,那样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所以必须要坚决一点才行。”千万不要小看人民群众的智慧,人人心里都有一本账簿,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谁是真对他好、谁是假对他好,他心里清清楚楚,你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只有一个好班子,才能带出一支好队伍,一支好队伍才能形成一种好的作风,而也只有好的作风才能形成干事创业的好氛围。

 

2018年4月21日,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同志在林州调研时指出:“红旗渠的成功得益于领导有威信,干部有激情,群众有信心。领导的威信来自哪里,关键是两条,一要干事、二要干净。干部的激情来自哪里,关键在于用人导向正、工作导向实、考核导向准,能够把好干部选起来、用起来,激发更多干部忘我工作、干事创业,让干部感到干不好工作就寝食难安、对不起组织。群众的信心来自哪里,关键也是两条,一是要让他们看到党的形象越来越好,感受到党组织是主心骨,可以依靠和信赖,感受到党的干部有好作风,真心实意为他们服务,感受到党员像党员,困难面前能挺在前面,二是发展的成果越来越多,群众从中能够得到更多实惠,群众信心不断增强,本身就是巨大的正能量。今天检验一个地方管党治党是否有力,重要的标志就是地方政治生态好,风清气正。今天我们干事创业力量从哪里来,红旗渠就是源头活水!”

 

18.jpg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的红旗渠依然是我们林州的生命渠、幸福渠,更是一条精神之渠,它始终是林州人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始终是我们林州的传家宝。每当我陪同客人登上红旗渠和宣讲红旗渠精神时,总是会听到大家给予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的肯定和赞扬,每当此时,我内心也深感作为一名林州人的骄傲和自豪,可红旗渠精神不仅仅是属于林州的,更多来到红旗渠的人曾经对我说,我们一定要把红旗渠精神带回去,让它在我们那里生根开花结果,我们会努力奋斗向林州人民致敬的,而每当这个时候,我心里都会倍感压力。

 

因为虽然今天林州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林州所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那是因为我们始终以红旗渠精神为立市之本,以老一辈修渠人为标杆和榜样,一任接着一任干,从未懈怠,现在林州的各项事业虽然暂时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但这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虽然我们在一个赛段当中暂时领先,但稍有松懈,就会被别人迎头赶上、甚至于超越,如果当别人手执红旗渠精神的旗帜,登上领奖台,作为红旗渠故乡的儿女,我们将如何面对先辈,又如何向我们的后人交待,所以我想我们唯有时刻警醒自己,以红旗渠故乡人特有的精气神,应有的使命担当,更加百倍努力,为民实干,持续奋斗。所有的成功都不是等出来的、吹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19.jpg

 

大家一定还记得在安阳市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大会上,安阳市委李公乐书记强调,我们是红旗渠的故乡,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把红旗渠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把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把事情一件一件办好,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推动安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的强大动力,让红旗渠精神能够代代相传、弘扬光大,让红旗渠精神成为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正如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20.jpg

 

今天我们在这里回望红旗渠、品读红旗渠,深悟红旗渠,就是要从中探寻和汲取未来前进道路上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红旗渠既是一个历史答案,又是一道时代考题,不仅回答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一哲学命题,同时也在时时叩问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我是谁,为了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我们凭什么走到今天,又凭什么去开创未来”!

 

正像很多来到红旗渠的人都会提出的一个问题:如果当时的情况、当时的条件,放在今天,你们林州是否还能够再修一条红旗渠?这需要我们每个人深深思考,并用实际行动去书写答案。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精神要在实践中弘扬,作风要在实践中养成,才华要在实干中培养,梦想也必然是在实干中实现的。王宝玉书记曾经多次在会议上强调,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单位要有自己的目标,而一个人也总要干一点事情。让我们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撸起袖子加油干,让我们真正用好身边的钙源,在进一步弘扬践行红旗渠精神的行动中,让林州的政治生态风更清气更正,经济发展劲更足质更高,干群关系心更近情更深。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的林州更加闪耀光彩,为实现安阳“一个重返、六个重大”的目标任务,为中原更加出彩,做出我们应有的林州贡献!

 

(来源:昆仑策网,转编自“干部参考”,资料源自“中共林州市委办公室”,修订发布)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